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唱讚美詩的雲南少數民族

2007年6月15日

寧靜偏遠的山谷裡,生活著篤信基督教的傈僳人。路透社記者葛漢哈裡森帶著滿肚子的好奇,來到了這裡。

https://p.dw.com/p/Ax5n
圖片來源: Amir Hassan Cheheltan

在和緬甸接壤的中國雲南,有一片神奇的地帶。儘管被緬甸,西藏,大理所環繞,當地的傈僳族民卻對佛道無動於衷,倒是至今使用著兩百年前傳教士以拉丁文創制的傈僳文,生活在對上帝的虔誠信仰中。路透社記者葛漢哈裡森來到當地,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

觸及靈魂的樂聲

據當地鄉民介紹,凡是信仰基督教的傈僳人,不煙不酒、不嫖不賭,就連聖餐儀式上的葡萄酒也用蜂蜜代替。信徒們每周參加五次禮拜雷打不動,儀式上頌經布道,高唱『歡樂頌』等讚美詩。傈僳歌詞配合四聲部的混響旋律,成為山寨的一道獨特風景。

「路過教堂的時候,我聽到了音樂。」農民何春華(音)告訴記者,「雖然不能完全明白宣講的內容,但是讚美詩的旋律打動了我。」何春華不久前正式受洗,成為了雲南六千名基督教徒中的一員,與十年前相比,這一數字增長了三倍。

增長趨勢顯然會保持下去。每年夏天積雪融化,交通車送來50位新受洗的教徒接受培訓,在此提高靈性修養和神學知識。其中不少人來自富庶的東南沿海,遠離了城市喧囂的他們,過起了每個月不足200人民幣的樸拙生活。

據介紹,同世界各地一樣,當地的大小教堂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參觀費用,教堂的建築和養護經費全部由信徒們自籌。異鄉人來此,往往對村寨的素樸整潔、居民們文雅得體的談吐舉止贊嘆不已。

三百年的烙印

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何幾個世紀以來這片偏遠的地域會被眾多的傳教士所親徠?20世紀初英國基督教五旬節組織曾如此評價,「此地有待人友善的喇嘛,是考察西藏的要沖,同時前往緬甸也很方便。」

1920年至1925年,英國傳教士傅能仁在傣族信徒摩西和緬甸傳教士巴托的幫助下創造了傈僳文,以之翻譯了聖經。隨著文字的普及,基督教也迅速傳播。1949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語言學家試圖為傈僳族設計新文字,無奈老文字先入為主,新的怎麼也推廣不開。

同樣融入傈僳人生活的還有對基督教的信仰。年輕的Jesse回憶說,「每個深夜和清早,爺爺都會禱告。聽不太明白他在咕噥些什麼,我原來覺得他不正常。」爺爺在棚屋裡為白發蒼蒼的信徒們主持禮拜,漸漸的,年輕人也被吸引到這個隊伍裡。Jesse也成為其中的一個。

培訓班並無門庭冷落的跡象,可是牧師路可(音)還不是百分之百滿意,因為當地教徒比重不足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二。「不信教的人要麼是對宗教不感興趣的黨員,要麼是放不下酒的那群人。幫人戒酒不是不可能,不過還是等他們真的有了信仰後再接受洗禮吧。」路可對記者說。

無論是否信教,傳教士帶來知識與文明仍讓當地人民感念至今。傅能仁牧師病逝後長眠於此,墓地幾經搬遷,現被保存在保山郊區一教堂內。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