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Klima Kopenhagen Abschluss

2009年12月20日

經過12天的艱難談判,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本周六結束時,最終避免了失敗的結局。與全球氣候變暖進行的鬥爭沒有取得進展。與各界此前對此次峰會的期待相比,與會各國達成的共識可以稱之為氣候保護進程的一大挫折。

https://p.dw.com/p/L9GK

兩年前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與會國也曾相爭不下。會議結束時,各國為制定新的氣候保護協議達成了一個時間表,商定新協議將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簽署。然而,在哥本哈根大會召開前數月人們就已經清楚地意識到,這樣一個協議是無法產生的。為了挽救敗局,越來越多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決定前往丹麥首都。於是哥本哈根會議成了一次規模和規格不同以往的超級峰會,以至於在某些時候幾乎陷於混亂。就會議達成的結果來看,可以不客氣地說,這一切是徒勞無益的。

這是一場不尋常的會議。所有與會者在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即我們必須為制止氣候變暖做點什麼。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內的目標一再被提出來,這一指標被視為人類可能控制氣候變化的界限。但一旦涉及具體的步驟,情況就變得異常艱難。中國不希望由獨立的檢查機構來監督減排,歐盟拒絕在減排目標上再作出更多承諾,美國則無意作氣候保護的先鋒。非洲國家希望得到更多資金援助,卻無法保證在資金使用上做到透明。最後會議陷入僵局。

為了避免大會徹底失敗,大家空手而歸,部分與會國起草了一份長度僅3頁文件。就是這樣一份缺乏實質內容的文件,還被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為"史無前例的突破"。而這短短3頁中,沒有任何有約束力的責任規定,只是一種用來掩蓋失敗的手段。

哥本哈根峰會的結果將加深南北間的鴻溝。此次會議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原本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讓全世界來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自信做到了這一點。實際上,各國所爭取的已超出了氣候保護的范疇,而是有關未來世界的權力分配、以及安全和穩定。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心7萬平米的空間裡,我們這個星球上的重大問題,猶如被置於放大鏡下一般觸目驚心。

對美國總統歐巴馬來說,哥本哈根顯然不是一個帶來好運的地方。幾周前,他親自出馬為美國城市芝加哥申辦奧運會空手而歸。現在作為全世界眾望所歸的氣候保護帶頭人,他再次無功而返。歐巴馬的講話和以往的一樣精彩,但這次巴西總統盧拉講得更好。歐巴馬重視氣候保護的精神可嘉,但這還不夠,他在哥本哈根並沒有表現出真正的領袖風范。

全球的氣候保護政策將往何處去?過去一段時間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起的互信在哥本哈根毀於一旦。現在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應為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負責的富裕國家必須站在氣候保護的最前列,而不以其他國家的立場為前提條件。工業國不能總是談論分攤負擔,而是必須落實到行動上。人們在哥本哈根錯過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國際社會本來可以顯示其行動能力,本來有機會為解決全球面臨的諸多其他問題提供藍圖,例如與貧困作鬥爭。

過去20年間,人們在氣候政策方面始終只能以微小的步伐艱難地向前邁進。哥本哈根會議是一個巨大的倒退。京都議定書啟動的減排進程儘管還沒有徹底失敗,但從過去幾天情況來看,各國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已經不可能達到類似1997年在日本取得的成果。哥本哈根會議埋葬了這一希望。

作者: Henrik Böhme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