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名古屋會議意在打擊"生物盜版"

2010年10月18日

本周一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名古屋召開。來自193個國家的近8000名代表將在為期兩周的會議期間商討如何保護全球物種。

https://p.dw.com/p/PgYw

國際上有一種被稱作"生物盜版"的概念。這個概念是指,特別是製藥工業在發展中國家採集當地特有的植物物種,從中提取有效成分製成藥品,並將由此獲得的收益全部佔為己有。目前正在名古屋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便是要討論制定出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應對"生物盜版"的做法。

資源獲取與利益分享(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簡稱ABS)協議的核心內容在於,未來公平合理地分配生物高效物質帶來的收益。也就是說,今後製藥工業從熱帶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製成藥品獲得利潤的同時,也需要讓這些有藥用價值的熱帶植物原產地的國民從中受益。

談判的艱難性

在日本第四大城市名古屋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在會議開始階段就已經顯示出談判的艱難性。工業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談判中的立場鴻溝是顯而易見的。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種都受到威脅。儘管聯合國相關機構不斷發出各種警告和意向聲明,各國依然未能就一項內容廣泛的物種保護動議達成一致。所以此次會議僅能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上確定20項"戰略目標"。

這其中就包括澄清如何才能夠公平合理地分配基因資源帶來的收益問題。例如,在發展中國家生長的植物,發達國家製藥工業從這些植物中提取有效物質生產出藥品。那麼藥品在出售後獲得的利潤如何分配?另外在大會上還有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是,到2020年全球陸地和海洋面積中究竟有多大的比例應該被列入保護區。

目前全球13%的陸地面積和不到1%的海洋面積被列為生態保護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副總幹事比爾‧傑克遜說:"我們沒能有效地傳遞出這樣一個訊息,那就是我們的社會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依賴於生物多樣性。"

美國尚未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目前已經有包括歐盟各國、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193個國家簽署了這項公約。美國是發達工業國家中唯一一個尚未簽署這項公約的國家。另外,梵蒂岡和安道爾共和國也不是簽約國。

作者:Ognjen Cvijanović(德新社) 編譯:洪沙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