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同一個世界裡有許多夢想

2008年8月11日

北京奧運開幕後,德國全國性和地方報紙發表了大量評論。評論的重點並非針對開幕式本身,而是奧運給中國可能帶來的變化。萊比錫人民報寫道:

https://p.dw.com/p/EuBk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美國總統布希圖片來源: AP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行首屆奧運會的口號。巨大的、甚至夢幻般的開幕式無愧於這一口號。但就像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一樣,我們看一眼背景後的情況,就可以發現這一動聽的口號同樣經不住推敲。難道全世界都夢想六分之一的人類在中國繼續被禁止自由發表言論嗎?壓迫西藏人民 、打擊政治反對派是我們的夢想嗎?

儘管如此,我們應該對東道國抱有耐心。不停地揮舞木槌只會導致中國人與當權者結為同盟。至於中國領導人受益於開幕式的光彩,早就為人所知,不會改變人們的印象。"

今天的世界不再那麼容易受騙

格臘出版的東圖林根日報認為,"人們十分擔心,中國的共產黨當權者把奧運的光輝用於自己的宣傳目的,但對比一下歷史就可以發現,今天的世界不再那麼容易受騙。"該報接著寫道:

"組織相對完美的體育比賽不能掩蓋如下的事實:中國的政治制度具有專制特徵並造成了社會激烈分化。當56個民族的代表身穿傳統服裝在北京奧運體育場上歡樂舞蹈時,人們沒有忘記紅色中國裡少數民族的的人權實際情況。奧運不能改變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但也許奧林匹克精神可以對中國國內產生影響,加強中國的自由民主力量。這倒是奧運帶來的不壞的副作用。"


能否做到向世界開放?

柏林晨郵報認為,"中國是專制體制,它想通過奧運向全球數十億觀眾展現自己是一個有自我意識、向世界開放的現代化國家。這一切能否獲得成功,今後幾周將顯示出來。"該報接著這樣寫道:

"面對近來發生的事件,能否成功達到這一目的很成問題。但是今後兩周內,中國國家領導人有機會展現自己是良好的東道主,尊重那些不願何時何地都按其旨意行事的同胞、運動員和遊客。如果不利用這一機會,那麼中國就幾乎白做了一切。北京留在人們印象中只能是一座恐嚇威脅人的奧運城市、奧運就會成為'新聞檢查的奧運'。"

民主和中國成為媒體中的持久話題

但也有一些報紙的評論文章在奧運與中國的問題上發表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薩克森日報認為:

"北京擔心的問題超出了交通堵塞和煙塵的範圍,這次還加上了針對舉辦國中國的奧運政治化問題,試圖通過公開施加壓力來改善人權。這樣就對體育提出了過分的要求。最後只能使民主和中國成為媒體中持久話題。至於除此以外還能達到什麼目標,就要等著瞧了。"

政治的劑量太大了

累根斯堡的中巴伐利亞日報也批評奧運與政治掛鉤的做法,該報的評論問道:

"體育能承受多少政治?這是過去幾天和幾星期常提出的問題。奧運本來就是體育,但在對待中國和圍繞中國發生的事件的問題上,我們幾乎無法感受到這一點。現在巨大的開幕式後之後,這個大舞台應該留給運動員16天。但是,本屆奧運會並沒有獲得自由,就像中國不是自由國家一樣。政治給奧林匹克運動的劑量太大了,所以很難一下子恢復原狀。"


大多數中國人對中國政府滿意

新威斯特法倫日報認為,"我們必須意識到,西方和中國的價值標準不同,西方文化不能成為一切事物的標準,不能一比一地轉移用到其它每一個文化地區。"該報接著寫道:

"七月底美國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問詢結果表明,在共產黨統治下生活五十多年的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政府、對政府為國家制定的方向以及對政府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十分滿意。 今後十六天內,全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國時,同樣應該注意這一點。極為重要的是,奧運結束後也應這樣看問題,因為對於必要的變化來說,十六天的時間太短了。"


北京奧運仍然是希望的標誌

杜塞道夫出版的西德意志報認為:"儘管有疑問,但北京奧運也許仍然是希望的標誌,希望中國有一天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外開放。奧運也許將成為一個標誌,標誌著或早或遲對中國的希望將超過對中國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