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904 Kirgistan Lage

2010年4月9日

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日前發生血腥騷亂,造成至少75人喪生。4月9日在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的總統府前舉行了哀悼儀式。吉爾吉斯斯坦未來政局的走向仍處於不明狀態:反對派已組成臨時政府,並承諾將舉行選舉。已被逐出總統府的現任總統巴基耶夫(Bakiev)拒絕辭職。

https://p.dw.com/p/MriN
在比什凱克舉行的哀悼遇難者集會上,一位年輕人手持國旗圖片來源: AP

反對派領袖已準備好隨時上台。臨時政府提出了第一個的具體立法議案,從支柱企業回歸國營到開放集會活動自由,皆包含在內。各政黨派系也紛紛表態,欲取代巴基耶夫的獨裁政權,並開始描繪未來藍圖,或至少有了初步計劃。這是吉爾吉斯斯坦成分複雜的反對派與其它國家的反對派的不同之處,也許也正是他們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反對派不厭其煩地強調,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情況已在掌控之中,同時,首都比什凱克卻傳出搶劫和槍擊的消息,警方無法控制動亂場面。另一方面,關於示威群眾在4月7日遭到掃射的消息也持續升溫。

巴基耶夫的最後一線希望,就寄託在此時無數的騷亂中。如果真如傳言所說,臨時政府下令開槍射擊騷亂中的搶劫犯,反對派很有可能失去民心,因為人民會認為,他們其實和被推翻的政權沒有太大的差別。

儘管已無實權在手,巴基耶夫仍不肯放棄總統的位置,在動亂發生後的兩日,他與支持群眾抵達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巴基耶夫發表了公開聲明,內容並無新意--他指出反對派借助外國力量奪取政權,必須對後續發生的血腥衝突負起責任。這些空泛的語句並未在吉爾吉斯斯坦引起太多注意。

德國《日報》(Tagszeitung)評論,被推翻的巴基耶夫政府重蹈覆轍,在暴亂和失望的惡性循環中,反對派趁機得勝。巴基耶夫在過去數個月和數年內,浪費了原本握有的籌碼。人民對於政府限制公民權的獨裁手段積怨已深。這些在"鬱金香革命"中被大眾寄予厚望的領導人,上位後卻如他們所推翻的前總統阿卡耶夫,忙於操作裙帶關係,並逐漸貪污腐化。當國家領導人愈漸富裕,人民卻更加窮困,終究觸怒了民眾。能源費用的高漲,只是引發這次事件的導火線。

《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和《南德意志報》(Sddeutsche Zeitung)皆認為,這次吉爾吉斯斯坦的動亂缺少了明確的目標和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反對派內部亦分崩離析,即使美國和俄羅斯願意伸出援手,目的也在軍事利益,對該國內政並無助益。

西德意志電台(WDR)評論認為,巴基耶夫很有可能步上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阿卡耶夫(Akaiev)的後塵,被民眾驅逐出國,使這次事件成為第二次"鬱金香革命"。但將來是否能如臨時政府所希望的,和平完成大選,答案仍未明朗。反對黨領袖奧坦巴耶娃(Otunbaeva)亦曾在"鬱金香革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她能否有效控制權力,並依照人民想法進行真正的改革,也尚待觀察。

作者:Christna Bergmann/吳予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