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原料爭奪戰-中印只是加了一把火

德國之聲2007年3月31日

德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朗哈默爾數十年來研究世界貿易的發展變化。上周,他在時代周報上發表文章,就以工業國為代表的北方和以中國印度等轉型國家為代表的南方在貿易、原料、能源問題上的糾紛發表了看法。德國之聲編譯如下。

https://p.dw.com/p/ABI3
奈及利亞油田圖片來源: AP

「人們抱怨中國、印度等崛起國家的需求帶動了國際市場原料價格上漲。這一論點不可否認,但它忽略了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原料價格的發展態勢始終取決於工業國的需求,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興旺起到了附加的作用。

「然而,中印經濟興旺同時打開了這兩個國家的銷售新市場。我們支付了上漲的原料價格,但我們的出口商卻獲利於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史上曾發生過更糟糕的事,七十年代的石油價格暴漲就是一例。當時,原料市場的供應減少造成了價格上漲,而需求並沒有變化。2006年,儘管原料價格攀升,但工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超出了期望值,部分原因就在於情況有所不同。」

對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與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南合作,工業國大多保有戒心。中國向非洲國家貸款建設基礎設施,尤其使減免了非洲國家債務的工業國擔心非洲國家背上新的債務負擔。朗哈默爾認為,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

「人們往往忽視了貸款一方通過發放貸款做期貨交易時承受的風險。他們購買了長期獲取原料的權利,以投資必要的基礎設施作為回報。多年來,北方的財團害怕支付這筆費用。但對於接受貸款的國家來說,這樣的投資則大大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貸款的一方必須對原料價格的發展做出評估,當然很可能做出錯誤評估。只有當原料價格居於某一界限之上,他們的期貨交易才劃得來。如果將來原料價格下跌,接受貸款的一方首先就成了贏家,不必投資基礎設施的北方國家也會感到高興。此外,那些想在這些接受貸款的國家中投資、採購和銷售的北方國家企業也可受益於有所改善的基礎設施。

「即使南南貿易強勁發展,它也會給北方帶來好處。因為這時有許多貨物投入貿易,而北方參與了這些貨物的生產過程。非洲青年足球運動員穿著耐吉或阿迪達斯的運動鞋踢球,這些鞋在由北方國家投資者在中國建成、配備有歐美公司總部技術的工廠生產。毫無疑問,這些貿易獲得的一部分贏利必然要流向工業國。」

(本文摘自其它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