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兒童安樂死不負責任
2014年2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事關生死,事關自決權、自由和責任。這同時也關係到一個問題,宗教信仰如何決定我們的人類行為。這些也許都是些宏大的字眼。但在談到為兒童提供主動的安樂死幫助時,我的答案是:不行!
如果今後有一個身患絕症的孩子希望死去,可以由一個比利時醫生來幫助他完成這一願望。比利時議會作出的決定就是如此。但是政客們並沒有對一個關鍵問題給出答案。
一個希望自己死掉的絕症患兒?這根本是一個憑空捏造出來的假設。孩子都願意健康生活,他們有權利抱有希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兒童和青少年希望有人能為他們的生活指點方向,能夠分辨對錯善惡。有孩子的人要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保護,讓這些未成年人不用在面對力不能及的挑戰時,勉強給出答案,比如在面對自己是生是死的問題上。
只有成熟人格才有可能對自己行為的後續效應做出判斷,而且還要加上一點運氣。但是,應別人請求而幫助實施死亡卻是無法挽回的事情。人死便不能復生。
該由誰來幫助兒童和青少年來檢視他們提前離世的決定,又有誰有能力這樣做?比利時的決定是,家長、醫生或心理醫師應該共同做出決定。這讓人聯想起一個槍決執行小分隊。原則就是"責任分擔":唯一的區別是,誰也不知道處決中是誰開出了致命一槍。
作為父母,都希望能夠伴隨孩子走向生活,而不是死亡。作為醫生,職責是救死扶傷,而不是殺人。對於心理醫生來說,也是同樣道理。那些參與決定一個兒童是否該提前死亡的人,無法迴避其個人責任。
有關一個生命是否有價值的決定,超出了人類所能負責的范疇,對於成年人都是如此,更別說是未成年人。有人想在這裡施加影響,就是試圖扮演上帝的角色。在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們今天如果可以殺死一個絕症患兒,明天可能就輪到殘疾人,後天是不是就可以殺異議者?
比利時議會的表決結果再次激化了圍繞協助安樂死的討論,並且證明其荒謬之處。這件事情的唯一一個好處是,將所有問題都攤在桌面之上。我們無法迴避,必須給出答案。
作者:Stefan Dege 編譯:石濤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