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十六屆六中全會醞釀重大政治轉型?

一通2006年10月6日

本周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會議的中心口號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政治口號具體的內容是什麼,它會給中國未來政治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https://p.dw.com/p/9DWv
胡溫是一個建設和諧社會的和諧班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如何實現社會平衡

在中國執政黨本次全會召開之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中共中央黨校組織一系列文章和專家訪談,強調和諧社會的各方面,其中包括改變政府職能,使得中國政府從經濟導向型轉變成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政府; 黨要把工作中心放到對社會制衡上來。為此,官方媒體甚至提出要拓寬下層民眾訴苦申冤的上訪渠道,這和此前北京利用立法限制上訪,加強對底層不滿的控制形成對照。中國社科院政治所副所長房寧教授這樣解釋說:

「社會主義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裡,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當務之急是協調各方,平衡各方的利益,使這個社會的利益和矛盾處於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這樣來通過發展,贏得未來。這樣的一個思想,是中國做了幾十年的探索以後,對社會發展的規律得出的一種新的認識。」

保持社會平衡,說白了就是不讓贏者通吃。此前,中國政府一再宣佈要出重拳,打擊房地產無限度擴張,可以為這樣的防止贏者通吃的政治,提供注腳。但在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主任,中國問題專家桑特施耐德教授看來,這背後的玄機還不限於此。他認為,這首先意味著中國社會在獲得經濟成果的同時,正在面臨巨大的轉變,而中國的共產黨則必須充分適應這樣的社會變遷,否則它就很難成功地應對如此社會變遷帶來的各種後果。這同時也意味著: 雖然在政治上採取一切手段都是可以想像的,但這個黨也意識到它並不具備一攬子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能性。

新舉措

事實上在全會舉行前,中國政府就已在各方面作出新的安排,包括擴大中央財源;有選擇控制外資進入中國,打擊敢於對抗中央政策的地方大老等。但在房寧看來,本次全會還會就上述措施以外的議題,形成一定決議: 「經濟的發展是有環境和生態的約束的。即使是經濟無限的發展,實際上也並不等於幸福,如果你不去做社會關係和精神領域裡的調整的話,物質的發展就像人們追逐自己的影子一樣,永遠不會豐富不會滿足。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恐怕還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改變人們的需求本身,而不是一味地去滿足人們的需求。」

改變人,而不是通過滿足人來穩定社會, 這樣的思路在中國共產黨管理中國的歷史中屢見不鮮。文革中要求靈魂深處鬧革命,寧願犧牲一部分物質利益,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桑特施耐德教授提出: 中國共產黨的這個提法,其實在西方也有。他指出,每次面臨社會快速變遷,西方社會都未成為例外。看看西方教會的牧師主教乃至教皇的講話,就會發現: 每次社會發出道德要求的時候,人們總會要求改變和改善一切。這樣的反應在一個社會象中國那樣發生天翻地覆變化時,是完全可以想見的,完全在人的意料之中。

在人們意料之外的,恐怕是中國執政黨再度提出不準形成特殊利益集團的說法。曾幾何時,在江澤民領導下的中共中央甚至接受中國社會各個利益集團博弈的政治現實,提出中國政治的核心任務是跟上所謂全球化的步伐。那麼現在中央全會關注的這個似乎是新的重點,又應該作何解釋呢?熟悉中共意識形態操作的房寧教授認為,只要是市場經濟,這種社會分化就是必然的。今天中國出現利益集團,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中國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這一點對防範利益集團,特別是防範體制內的一些特殊的,具有壟斷性的經濟組織就有特殊的意義。也就是說,中國的政治組織它是有一定的集中性的,因為有共產黨的領導,而且共產黨的領導要長期的存在,這就有一個前提,就是在你共產黨內,不能形成特殊利益。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