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佔領第三世界"

2011年1月20日

中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響與日俱增。最近兩年間,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貸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此間媒體認為中國的主要動機是謀取經濟利益,保障石油和其它原材料的來源。

https://p.dw.com/p/zzy9
中國在非洲參與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1月19日發表題為"北京佔領第三世界"的報導,認為中國政府近年來通過銀行向第三世界發放貸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證明中國是多麼致力於擴大其國際影響"。

報導指出,"在中國人的錢和世界銀行的錢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報導引述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東亞問題專家尤納唐 ∙ 霍爾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的論斷說:"世界銀行主要是想通過貸款促進第三世界的政府和經濟發展,中國提供援助主要是為了給本國在外國的企業創造有利條件。"

該報寫道:"金融危機給中國提供了與原材料豐富的國家加強貿易關係的良機。比如作為貸款的回報,中國贏得了俄羅斯、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國家的石油供給。而世界銀行的援助常常帶有嚴格的條件,如政治改革等,中國以加入公司或交貨保證的形式,只是希望從這些國家獲得原材料。為了避免政治壓力,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決定不接受世界銀行,而是選擇中國的貸款。"

該報說,中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經濟攻勢"始自世紀之交,旨在獲得原材料,繼國有原材料康采恩之後,"接踵而來的是越來越快的不同工業部門的中國企業,如電信、銀行、農業等。合作形式主要是長期的貿易協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還有援建項目。中國人將鐵路線和公路現代化,修建機場、醫院、學校、輸油管和煉油廠。他們的活動給當地的革新帶來了推動力。那些大方地開支票的外交官不會因當地政權的腐敗而有所顧慮。"

該報寫道:"讓歐洲人和美國人難以相信的是,其先前的勢力範圍多麼迅速地被中國佔領。這給中國這個超級大國引來了批評,被指責為試圖進行'新殖民主義征服'。(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朗采尼(Maria Laura Lanzeni)認為這種批評是"言過其實"。一個擁有權力和金錢的國家進入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自然會引起這種懷疑。但是,中國沒有政治目的,純粹是商業目的。"

"支票外交"的目的
該報接著寫道:"與腐敗國家做生意,北京的官僚們也不畏縮。這些業務鮮有透明的,地方政府將一大部分貸款據為己有的案例一再曝光。比如,兩年前菲律賓總統家族被控濫用中國的資金,類似的事也在剛果發生過。中國的支票外交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

該報認為,發展中國家以何條件從北京獲得資金,"無論如何不是取決於自己的政府首腦,而是取決於在中國人看來它們能提供什麼"。"誰擁有豐富的石油或銅礦資源,就會有很好的機會獲得低息貸款。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費多麗(Doris Fischer)說:'中國的貸款大都比世界銀行或者其它組織的資助更優惠。原因在於,無論是中國發展銀行還是中國進出口銀行都是在國家手中。其設立不是用來贏利的,而是用於實現政治目標。"

該報接著寫道:"在非洲和拉美開發新的銷售市場也是目標之一,中國想在商品出口上最終不依賴於西方買主。北京借助於發放貸款所追求的另一個目標是在國際上推廣其貨幣。……"

摘譯:林泉

責編:葉宣

以上文字摘自或編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