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化危機為機遇:歐洲與亞洲之間如何更為緊密地展開合作

2009年10月10日

與歐美發達工業國家相比,金融與經濟危機對亞洲國家造成的影響更多是間接的。因此,中國、新加坡、印度、印尼等國2009年才有可能實現5%以上的經濟增長率。與此相比,歐盟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僅為0.3%。但另一方面,經濟危機也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造成最大的衝擊,並由此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如何化危機為機遇,加強歐亞國家的合作,是本周三柏林亞太周首場討論會的主題。

https://p.dw.com/p/K2KS
歐亞經濟發展應緊密協作圖片來源: Bilderbox.com/DW-Montage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印度、印尼、泰國等亞洲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仍將保持在5%以上,遙遙領先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因此,在"化危機為機遇--加強歐亞合作"的討論會上,與會的亞洲國家代表在發言中均表現出樂觀和自信。泰國駐德國大使桑塔普拉表示:"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我們吸取了慘痛的教訓,而那場危機不幸恰恰從泰國發起。此後,泰國等國家開始改革其金融體系,更為謹慎,從而避免了本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

印度駐德國大使維亞斯也表示,與許多其他國家相比,印度更好的經受住了這場"在西方國家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的考驗:"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內需推動,包括消費和投資。其中,個人消費支出約佔印度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存款率也保持37%以上的較高水準。而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在於基礎設施建設。"

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亞洲國家的貧困現象依然十分嚴峻。尤其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亞洲1600萬民眾被拋向絕對貧困,或因此而無法擺脫貧困。貧富差異也日益增大。與會的亞洲國家代表也承認,克服貧困仍然是各國面臨的巨大挑戰。恰恰在這一點上,德國可以為亞洲國家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德國經濟發展與合作部亞洲事務負責人霍芬女士表示:"危機顯示,亞洲國家亟需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亞洲2/3的人口沒有養老保險,80%的人口沒有醫療保險。而德國恰恰在社會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積累了良好的經驗。當然,並不是說亞洲國家應當照搬歐洲現有的制度,而是可以吸取有用的因素,以一種財政上能夠維持的方式,盡量滿足當地民眾的需求。"

China Schaukästen zu Hygiene und Schutz vor ansteckenden Krankheiten
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亟待解決醫療保險和完善衞生體系保障的制度圖片來源: DW

為克服危機,並改善受衝擊貧困人口的處境,亞洲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刺激經濟。泰國的經濟刺激方案金額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22%。亞洲國家迅速克服危機的影響,恢復經濟增長,對德國經濟也是一個好消息。德國經濟發展與合作部亞洲事務負責人霍芬女士表示:"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會重新給德國企業帶來訂單,歐亞之間的貿易額會恢復增長,從而加強雙方之間的夥伴關係。"

不過,霍芬女士同時強調,亞洲國家在開放市場方面應做出更大努力。出口導向型經濟的亞洲國家則呼籲,在危機時期更應避免貿易保護主義,而堅持自由貿易。

此外,在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環境保護、清潔能源、防止氣候變遷領域,歐亞雙方的代表也均表達了加強合作的意願。在這些領域中,亞洲國家有很大的需求,而德國在技術等方面恰恰佔據領先地位。

作者:苗子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