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制裁奧地利隱忍義大利,歐盟今非昔比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7月4日

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登上歐盟輪值主席的位置後就一語驚人,他把來自德國的歐盟議員舒爾茨比作納粹集中營的長官。德國要求道歉。其實歐盟內部早就對他頗有非議。3年前,公開仇視外國人的奧地利自由黨人海德爾上台,奧地利受到歐盟的制裁。而歐盟為何對義大利如此隱忍?

https://p.dw.com/p/3oLg
由貝魯斯科尼為首把持義大利政壇的是中右聯盟,包括右翼黨派圖片來源: AP

歐盟衡量事物的標準始終有兩種。將躋身歐盟輪值主席國的義大利與三年前的奧地利進行比較,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2000年奧地利舉行國民議會大選,奧地利極右的自由黨成為第二大黨。比較保守的人民黨為此不得不與自由黨攜手,組成蘭-黑聯盟。這一舉動曾遭致國外的強烈抗議。在奧地利組閣完畢之後,發生了一件在當時來說令人難以思議的事情:歐盟對其成員國奧地利採取了制裁措施,這無異於對奧地利的內政進行直接地干涉。德國外長菲舍爾當時曾這樣說道:

「當一個仇視歐洲、仇視外國人,親納粹的黨派參與執政,並且很有可能成為執政聯盟的主宰的話,那麼它將對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產生影響,對此,歐盟各國領導人深表憂慮。」

歐盟制裁措施主要是對奧地利採取抗議性沉默。奧地利應在外交上受到孤立。歐盟代表不在公開場合與奧地利政治家進行對話。這樣的制裁措施不是不無爭議的,尤其受到許多歐洲國家居民的反對。然而,歐盟其它14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響應德國和法國的呼籲,一致表示支持對奧地利採取制裁措施。令奧地利新政府為之愕然。奧地利外長費雷羅-瓦爾德納女士說:

「歐盟沒有提出起訴就對我們實施了制裁措施,是極不公平的。這一制裁措施有悖於歐盟的有關條約,理應被取消。」

但事實上,這一制裁奧地利的措施在7個月之後才被取消。而且是在悄然無息中進行的,奧地利始終堅持了自己的立場,沒有進行政府內閣重組。

幾個月之後,也就是2001年5月,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組建了新的執政聯盟,其中不乏極右翼人士。但是,既不見有人對義大利採取制裁措施,也不見有類似的行動。而且是在貝盧斯科尼將兩位有名的極右翼政治家菲尼和博西也拉進政府內閣的情況下。擔任北方聯盟書記的博西不僅反對歐洲,而且從一開始就竭力主張義大利北部的分裂。擔任民族聯盟主席的菲尼原為新納粹分子。

如何解釋這種對奧地利和義大利的不同態度呢?原因有兩個:奧地利是一個領土面積有限的小國,那時,它加入歐盟才有5年的歷史。義大利則為歐盟的創始國,義大利因其經濟實力和居民人數,直到今天都一直是歐盟成員國中舉足輕重的國家。

另外,時代背景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2000年,歐洲大陸彷彿揭開了社會民主紀元的新篇章-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13個國家的左翼黨派把持政壇或參與執政。首當其沖的是由布萊爾領導的英國的新的工黨,以及由施羅德領導的德國的紅綠執政聯盟。那時,許多歐洲人將高舉歧視外國人標語的奧地利自由黨領導人海德爾視為魔鬼的化身。

但是在過去的三年中,歐洲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右翼黨派幾乎再度佔了上風。在許多國家的政府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右轉傾向。比如丹麥和荷蘭-政府紛紛掌握在中右黨派手中。在這幾個國家發生變化的意義尤為重大,因為這些國家向來以寬容和開明著稱,尤其在移民政策方面。

無論好與壞,至少在義大利民主聯盟和北方聯盟成為執政黨,極右翼人士參加政府,沒有引起任何反響之後,這種現象已被歐盟所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