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利比亞亂局:恐怖主義溫床

2016年12月31日

2011年,在西方的幫助下,反叛人士得以推翻獨裁者卡扎菲。5年過去了,整個地區與這個分崩離析的國家一起,動蕩不定。唯一興旺發達的是走私業,—尤其是人口走私。

https://p.dw.com/p/2V3u3
Libyen Kampf gegen den IS um Sirte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Turkia

(德國之聲中文網)泛非航空公司一架A 320客機遭劫事件再度使人們的目光轉向利比亞。這個國家早已淪入內戰亂局。好消息少而又少。12月中旬,薩拉傑(Fajes al-Sarradsch)總理好歹可以宣佈,從恐怖主義民兵組織"伊斯蘭國"手中收復了海濱重鎮蘇爾特(Sirte)。相關攻勢長達8個月之久,美國戰機提供了支援。不過,薩拉傑總理不得不承認,蘇爾傑之役並不意味著利比亞反恐戰爭的終結。其實,遠未結束的豈止是反恐戰爭。

獨裁者卡扎菲暴力死亡5年後,權力之爭也無定局:薩拉傑政府不過是相互競爭的多個政府中的一個而已。

北約的干預

2011年,西方在利比亞實施軍事幹預。按當時的說法,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為的是不使反叛人士被卡扎菲剿殺。然而,北約在這個北非國家的干預後,當地的發展同巴黎、華盛頓和倫敦政府的初衷大相徑庭。與卡扎菲的垮台相聯繫的建起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利比亞社會的希望完全落空。

走私成了該國少數幾個興旺發達行業中的一個。毒品、武器,尤其是人口走私,遍地開花。隨著國之不國,利比亞成了難民前往歐洲之途上的一個主要中轉地。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專家托阿爾多(Mattia Toaldo)表示,利比亞人民的生活狀況在卡扎菲垮台後明顯惡化。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得出如下結論:"日常生活惡化、安全狀況惡化、經濟情況惡化"。

2011年的錯誤估計

穆赫(Christian Much)曾擔任德國駐利比亞大使3年,至2011年9月為止。不無自我批評精神的這位前外交官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總結道,2011年時,從利比亞人到國際社會,所有參與方都對利比亞的未來有不切實際的遐想,都犯了自我估計過高的錯誤。他指出,以後又很快顯示出,在利比亞,權力利益和認同與各個地點和地區緊密相連,而這是阻礙利比亞發展的重要障礙。這位前大使分析說,一個重要的因素肯定是,2011年後未立即組建起一支新的國家軍隊,致使本就存在的各派民兵組織擁兵自重、擴充地盤,並導致地方結構性思維日見加固。

出口軍火和暴力

利比亞國家的崩潰所造成的後果並不限於該國境內。卡扎菲垮台後,起義者將政府軍武器庫洗劫一空。歐盟外交協會專家托阿爾多指出,利比亞武器流失是馬裡衝突的原因之一。

乍得總統也持同樣看法。10月初,代比(Idriss Déby)總統在訪問柏林期間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卡扎菲死了,利比亞被拱手交給了武裝集團。今天,非洲必須從這一亂象中汲取教訓"。他強調,昔日的和平國家遭到奈及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的肆虐,對此,歐洲現在必須承擔責任,因為,該組織的武器就來自利比亞。

Karte Libyen Tripolis Benghazi Deutsch

外來影響強化分裂

如何建立起一支受文職政府領導的有效的國家軍隊也是重要問題之一。相關問題讓聯合國利比亞事務特別報告員科布勒(Martin Kobler)絞盡腦汁。但是,除了呼籲各派別拿出對話意願外,他也沒有更多手段。這位德國外交官對德國之聲表示,這是利比亞人自己的事務,利比亞人必須自己動手解決,不過,非盟、聯合國、歐盟,以及阿盟,都願意向利比亞人助一臂之力。

然而,2011年後,外來影響大大加劇了利比亞內部衝突。不同的民兵組織被不同的國家裝備起來,得到武器和金錢:卡達和土耳其著重支持東部的民兵;埃及、阿聯酋和沙烏地資助西部的武裝組織。托阿爾多認為,這一外來干預是利比亞淪入無政府狀態的一大主要原因。

"阿拉伯革命"中的利比亞

人們記得:2011年初,利比亞被在鄰國埃及和突尼斯爆發的革命浪潮所席捲。當年2月,示威抗議行動激化,演變為類似內戰的衝突,東部城市班加西(Bengasi)很快成為其中心。3月,卡扎菲政權又站住了腳,準備重新收回失控地區,並不惜動用空軍。起義力量要求設置禁飛區。

法國支持這一要求,並成為實施國際干預的推動力量。最初,在突尼斯,法國支持獨裁者本‧阿裡(Ben Ali),在埃及,則還曾長期寄希望於穆巴拉克(Mubarak)政權的不倒,現在,巴黎則要早早地站在勝利者一邊。這裡,以下這一因素恐怕也起了某種作用:法國剛與利比亞達成一筆提供核電站的巨額交易,因此,不願使該交易受到影響;另外,法國石油中的10%進口自利比亞。

不論怎麼說,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授權設置禁飛區,以及動用軍事手段保護平民。此外,決議要求立即停火。

NO FLASH Symbolbild Westerwelle Deutsche Libyenpolitik
德國前外長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圖片來源: dapd

德國的特殊道路

與俄羅斯和中國一樣,德國在表決中投了棄權票。因這一棄權,時任外長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在政界和媒體中幾乎遭到眾口一詞的激烈抨擊。

3月19日,10架法國戰機出擊,拉開了國際軍事幹預的帷幕。戰機的目標是阻止政府軍對班加西的攻勢,一支政府軍車隊遭到攻擊、炮兵陣地被摧毀。北約成了起義武裝的空軍,並肩戰鬥了7個月。在此期間,卡扎菲的家鄉城市也受到北約戰機的猛烈轟炸。

儘管拯救生命是國際干預的目的,最後,即使是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也估計,革命期間,死者數量約達3萬。德國社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米岑尼希(Rolf Mützenich)認為,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的授權範圍明顯被超越了。在接受德國之聲的一次採訪中,他表達了相關疑慮。他以自我批評的口吻指出,雖在安理會投了棄權票,德國最後還是參與了利比亞軍事使命,即使只是參與了預警飛機的偵察、派出了旨在阻止軍火走私的艦艇編隊。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