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刑事犯罪減少 百姓擔憂增多

Oliver Pieper
2018年5月8日

德國是世上最安全國家之一。警方公佈的最新刑事犯罪統計數字確證了這一點。然而,國內仍有很多人感覺較前更不安全。原因何在?

https://p.dw.com/p/2xMFu
Polizei Symbolbild
德國迎來"25年來刑事犯罪率的最大降幅"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P. See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曾幾何時,但凡內政部長公佈警方有關刑事犯罪的統計數字,不會引起多少關注。自發生難民危機以來,情況則全然不同。本周二(5月8日),人們將目光投向柏林,投向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這是澤霍費爾以內政部長身份首次公佈全國刑事犯罪統計數字。眾多醒目標題已然擬就:"25年來刑事犯罪率的最大降幅"、"德國境內入室盜竊案件減少五分之一"、"青少年犯罪大幅回落"。

然而,人們將很少、甚至根本就看不到此類醒目標題,因為,2018年的德國已是另一個國家;因為,在這個國度,情緒也越來越比事實更形重要;因為,只有壞消息才有新聞價值。

普法伊費爾(Christian Pfeiffer)是解讀警方統計數字的專家。他是德國最有名望的刑事犯罪學家,曾任下薩克森州刑事犯罪研究所所長和該州社民黨籍司法部長。為什麼很多德國人今天感覺更不安全,儘管2017年刑事犯罪數量為576萬,同比下降了10%?對這一問題,普法伊費爾自有答案。

"媒體強化了不安全感"

普法伊費爾表示,"當然,這一方面是一種媒體現象,'壞消息才是好消息'嘛"。他建議,不妨看一看每天的電視節目,或許有助於人們的理解。他指出,沒有哪天晚上,電視裡不播出某個刑事犯罪片,謀害和凶殺充斥影片,這"完全是瘋了"。他指出,因此之故,儘管去年暴力刑事犯罪大幅下降,人們的安全感卻不增反減,便毫不足怪了。

另一方面是情緒使然。這位犯罪學專家指出,人們在德國國內有一種不安全感,因為有這麼多外來人、因為有部分家鄉感、部分保障感失去了。他指出,由於大批移民一下子湧入,德國目前所經歷的其實是每一個移民國家都曾有的經歷:"不安全階段,因為,人類數千年裡所習得的是,'外來者可能構成危險'","這在大城市尤其明顯,過去數年,那裡的移民比例顯著上升,不安全感也相應增加,不是因為刑事犯罪現象多了,而是因為'失去家鄉'的感覺"。

Deutschland Christian Pfeiffer
普法伊費爾(Christian Pfeiffer)是解讀警方統計數字的專家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Spata

獲認可的難民被計入移民

要同往年作比較相當困難,原因在於,得到認可的難民,例如受政治迫害者,也被計算在移民數字裡。而避難申請者、被容忍居留者、"未獲許可的居留者"、暫受保護者(通常指內戰難民),以及根據國際救援計劃由德國接收的少量名額難民,均被計為移民。

的確,以移民為對象的刑事犯罪嫌疑比例要大於他們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小偷行為、強姦、性侵、危險的和嚴重的肉體損害、搶劫和住宅偷盜,等等刑事犯罪行為方面,都是這樣。普法伊費爾解釋說,原因之一在於,犯罪的外國人遭舉報的風險為德國人的兩倍。

年輕男子問題群體- 難民危機前便已如此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作案嫌疑人的年齡及性別。普法伊費爾指出,還在2014年,即難民危機發生前,14歲至30歲年齡段的男性青少年就已經是問題群體,當時,該群體佔作案嫌疑者的一半,但僅為總人口的9%。他指出,在戰爭難民中,年輕男子佔四分之一,在來自北非的難民中更佔到一半。這位刑事犯罪學專家強調說,這些年輕人當中,有很多人沒有在德國長期居留的可能,他們的女人則滯留在家鄉,而婦女一般更會以文明方式解決衝突,一旦缺少了她們,"硬漢文化"便會更加突出的表現。

圖文:犯罪學專家普法伊費爾:"多數民眾感覺更不安全,這其實是錯的。"

那麼,為緩解刑事犯罪現象,家庭團聚會不會是一種解決辦法?普法伊費爾表示,從一方面看,是的;另一方面,人們也能理解德國政府的立場。他指出,面對移民,政府首先關注的是社會國家提供福利待遇的能力界限,"對此,我完全可以理解"。

發展援助中應注重投資而非節省

反之,普法伊費爾對聯邦財政部長肖爾茨(Olaf Scholz)尤其在發展援助領域的強硬緊縮路線不以為然。他說,肖爾茨原該支持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部長米勒(Gerd Müller)的計劃。他表示,根據這一計劃,德國企業從政府得到資助,在難民來源國創造就業機會,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計劃,因為,它能給當事人帶來機會,看到自己在本國擁有未來,從而,-普法伊費爾相信這一點- 很可能也有利於警方的刑事犯犯罪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