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岸ECFA談判:德國之聲專訪台灣經濟部次長

2010年5月4日

中國與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在商議之中,台灣方面表示,希望能夠按照原計劃在今年6月完成簽署。台灣島內對於ECFA的辯論日益激烈。面對媒體和反對黨的壓力,台北當局如何做出抉擇?本台記者石濤為此專訪了正在德國訪問的台灣經濟部次長(副部長)黃重球。

https://p.dw.com/p/NEDw
台北三峽老街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台灣內部有一部分意見,對於ECFA仍抱有疑慮,您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此表示,ECFA包括"終止條款",防止台灣產業受到不公平的侵害,民眾不必擔心ECFA會對台灣的產業造成太大的衝擊。請問,這樣的"終止條款"會以怎樣的形式體現在ECFA中,所謂"產業受到不公平的侵害",具體是指怎樣的情況?

黃重球:我們雙方在談的時候,為了避免某一些人的疑慮,所以把"終止條款"擺在(ECFA)條文的架構裡。但是,實質上,我們真正要啟用這個條款也要非常審慎。我們並不希望將來有一天真的要動用這個"終止條款"。其實在國際貿易裡,我們不管跟任何一個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定,都有可能因為簽署了貿易協定,更加自由化,而造成某一類型的產業因此而忽然受到侵害或者受到影響。如果這是在公平貿易的情況之下受到損害,而且這個產業提出來後,經過政府認定,那現在就有相應機制,政府就應該來救濟這個產業。如果是在不公平貿易的情況下受到損害,那政府就要啟動"反傾銷",或者其他的方式來處理。這都是在國際貿易裡已經有的慣例。我認為兩岸之間在談貿易協定的時候,因為畢竟這還是貿易的一環,所以這些機制都應該建立在ECFA的談判架構裡面。如果撇開這些機制和制度不談,ECFA簽署會不會對台灣的某些產業產生影響?確實台灣非常多的人有一些顧慮。我們應該這樣講,簽署任何自由貿易協定,應該是對雙方利比較多,可是一定會在社會中產生一些變化,或者有些受到損害。所以任何國家在談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的時候,本來政府就要準備,或者要預見哪些行業可能受到影響,之前就要進行輔導,讓它變得更有競爭力。

德國之聲:4月25日,馬英九總統與在野黨主席蔡英文就ECFA舉行電視辯論。此後大部分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於ECFA的認同度有所提高。但是在辯論中,蔡英文提出了一個之前並不太為人所知的名詞"兩岸太子黨",並擔心"兩岸太子黨"在協商談判過程中忽略台灣利益。作為參加了談判過程的台灣經濟部次長,您如何回應呢?

黃重球:其實我記得那一天馬總統自己回應的很清楚,如果個人或者個案涉及到在政府談判過程中謀取不當利益的話,以現在政府對清廉的要求來講,一定是徹底嚴辦。我們在這個階層從來沒有受到誰的影響,因為到最後上談判桌談判,我們都有一些很清楚的政策原則來處理類似的事情。我們當然會考慮到,台灣社會比較自由開放,各種業者都可以有不同的聲音,有的即使是小業者,可能他講得比較大聲一點。我們會聽,但會適度的"微聽",去平衡這些東西。但我們不會從個人私下利益的角度去做這個事情。

德國之聲:ECFA的談判過程對於台灣政府官員而言,不但要考驗政治及專業能力,還要受到民意、媒體以及反對黨的高度檢視和壓力。您是不是有時候會羨慕談判桌對面的大陸代表,因為儘管雙方進行的是同一場談判,大陸代表的處境卻與您很不相同,大陸輿論中幾乎不會對此有任何爭論。會不會覺得自己很"苦"?

黃重球:苦不苦是另外一回事,你說羨不羨慕,會有那麼一點羨慕。但是,台灣走的是開放民主的路,所以非常多的人都有自己的意見。我覺得,不管你是哪個階層、哪個領域、哪個產業,如果看到問題你反映,其實對長久來說,這是好事。可是如果這個意見是沒有辦法溝通的,就是說意見提出來後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的話,當然對於政策制定的人而言,或者對於政治決策者而言,就要面對非常多的政治考量。所以這一點上,兩邊反正不一樣,也難談誰羨慕誰。

作者:石濤

責編: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