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個世界

2012年8月30日

德中第二次政府磋商周四(8月30日)在北京舉行,兩國簽署13項經濟等領域合作協議,總額48億美元。兩國關係的現狀和未來繼續成為德語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

https://p.dw.com/p/160HP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left, and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right, stand near the Chinese national flag during a welcome ceremony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Thursday, Aug. 30, 2012. (AP Photo/Ng Han Guan)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在一篇社論中強調,在看待和處理德中關係時不能忘記,兩國代表了兩個世界:

「德中相會,意味著兩個世界相遇。一方是民主的歐洲,近來被自我懷疑所困,並正在為免於分崩離析而作苦鬥;另一方是一個正在上升的、經受專制統治的中國,一段時間來似乎吞下了過多的自信,而這一自信正是歐洲所失去的‧‧‧

「令人驚訝的是,在德國政界和經濟界依然有著這麼多人在對中國模式的奇怪崇拜面前進退失據。其實,只要除掉某些有關中國的自欺欺人的論點,就會大有助益。比如,這麼一種論點:(中國)現政府是現有情況下對這樣的國家而言最好的政府。是的,這個政府是有成就,但其中許多成就並不光彩,並沒有持續性。該國的經濟發展的同時是環境毀壞、社會不公和騷亂的迅速增加。或者這麼一種論點:北京領導人的眼中只有國家的利益。但是,難道一定要把作家投入監獄、把法官降格成命令的接收者,才能使中國變得強大?‧‧‧難道一定要壓制記者,才能使中國變得強盛?‧‧‧

「中國是一個困難的夥伴。因而,對一個民主政府而言便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需要北京,從而能夠解決北韓問題、找到有關敘利亞問題和伊朗核爭議的解決辦法、拯救全球金融制度。」

《南德意志報》的評論文章最後寫道:

「梅克爾和她的150名訪華者能夠帶回柏林的應該是:更多的現實主義。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即:歐洲人不能在中國面前顯得優柔寡斷。而更重要的或許還是這樣的意識,那就是:如果要與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這樣的國家一道,參與對明天的金融世界和後天的全球氣候的決策,德國即使再強也是弱者,當今之世,只有一個統一的歐洲方能立足。」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ARCHIVBILD 2011
圖片來源: dapd

挺德並非出自無私

《法蘭克福匯報》也在一篇文章中提醒道,在同中國交往時要有堅定立場:

「中國沒有朋友,只有利益。這一點自然也適用於任何其它國家,但與民主制國家不同的是,在一個專制國家,利益不受任何監控,既受不到反對派的監控,也受不到獨立司法或自由媒體的監控。」

文章指出,梅克爾在中國之被尊稱為「歐洲女士」,原因就在於中國把聯邦德國視為保障歐洲穩定的最後一座堡壘。而中國對歐洲的興趣並非出自無私:

「原因在於,對中國而言,統一的歐洲要比分裂的歐洲更重要:作為市場、投資方和技術提供者。‧‧‧中國的經濟政治世界地圖既簡單又富於魅力。按照該地圖,美國及其貨幣作為唯一超強的時代已然過去。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多極體系。在這個體系裡,中國自認是亞洲的頭領,而德國則是歐洲首強。」

摘編:凝煉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