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俞可平提出「善治」論

2010年7月13日

被視為中共高層政治智囊的俞可平最近稱「善治」是中國未來,是「人類21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合法性來源」。俞可平曾以「民主是個好東西」的大膽言論名噪一時,如今他似乎為中國找到了「比民主還要好」的東西。

https://p.dw.com/p/OI6s
中共在黨章裡自己為自己寫進了合法性圖片來源: AP

在7月6日復旦大學召開的"合法性與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外學者就政治合法性問題進行了中西比較。在涉及中國政治改革與走向的敏感討論中,任職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職的俞可平無疑是中共體制內學者中最有媒體影響的人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嘗試用西方學界的語言來為中共的意識形態下注腳。在俞可平的眼裡,民主不但是個與中共馬列主義意識形態能相容的"好東西",中國的政治實踐也是一種朝民主目標接近的"增量民主"。

善治是一種實用主義

但是,在這次"合法性與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俞可平的興奮點卻集中在"善治"這一新概念上。他在發言中宣稱,"人類的政治核心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善治已經成為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雖然俞可平刻意強調"善治"與"善政 "的區別,但是從他的闡述中並看不出二者有何區別。可以肯定的是,該詞來源於英文中的Good Governance,中文中也被譯為"良政"。"善治"或者"良政"並不是一個新的政治學概念,它通常是指在一個並不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能夠或者至少有意願為被統治者提供符合公眾利益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管理。清華大學青年政治學者吳強博士認為,善治概念的提出對於中短期內看不到民主化希望的威權社會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模式:

"善治如果都被有缺陷的民主國家、被半民主國家和威權國家接受的話,那麼善治也許是個很好的民主的包裝,是個民主轉型的中介和工具。"

善治也意味著仍然是一黨專制

然而,俞可平即使是在大膽宣稱"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時候,也並沒有賦予民主以至高無上的合法性地位,而僅僅是試圖將民主消解在中共意識形態之內,從而使西方式的民主概念在官方話語體系中顯得不再是個難以消化的異物。俞可平提出的"善治",不但沒有超越中共正統意識形態的框架,反而更退後一步,將政治改革的目標從民主拉回到「較好」的一黨統治,或者用他的話說,是"少一些統治,多一些治理"。不過,吳強博士指出,"善治"概念的提出還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

"在最壞的層面上,它至少能避免地區性的人道主義危機,避免地區衝突,保持和平。"

中國離善治還很遠

即使按照俞可平提出的"善治"需要的幾個要素,即"法治、參與、公正、透明、責任、有效、穩定、嚴謹",中國目前的政府治理模式也依然離"善治"相去甚遠。雖然俞可平也強調,"走向善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統治者無疑會樂於為自己貼上「善治」的標籤,從而為自己賦予更多的合法性。吳強認為,按照中國的政治現實,中國離善治的目標還很遠。他舉例說:

"俞可平在很早的時候就在北大設立了善治創新獎,意在獎勵地方性政府的善治創新努力。但是近年來這個獎項遭遇瓶頸,能夠參加評選的的地方項目越來越少,可見善治所能達到的目標和範圍還差得很遠。"

作者:瀟陽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