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保護氣候對經濟發展有利

2011年12月12日

拯救氣候單憑理想主義是行不通的,經濟界也必須參與其中。《京都議定書》對此有專門的規定,企業可從中獲益。然而,這樣做就能給氣候保護帶來好處嗎?

https://p.dw.com/p/13R2J
發達國家的企業從門檻國家的氣候保護中獲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hao wei km

就在去年,許多人還認為,世界經濟危機也有好的一面:如果世界市場的交易量減少,需要生產的產品也少了,企業和交通排放的廢氣就會下降。而在一段時間內,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確實有所減少。然而,2010年的測量數據又創新高。根據最近一期《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的報導,去年共有100億噸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

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增長尤其為這一發展趨勢火上澆油。例如,印度。「國際能源署」(IEA)提到了印度在其中的作用。根據該署的分析,印度每年排放十五億噸二氧化碳,是世界上第三大排放國,儘管該國已經確定了大幅度減少排放的目標。

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

中國、印度和巴西的經濟增長需要大量的能源。儘管中國和印度的風能設備建設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太陽能發電站、水力發電站和風力發電站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做到對氣候有利。「清潔發展機制」要使這一目標成為可能。

 「清潔發展機制」是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內制訂的,其理念是:發達國家向門檻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知識,使後者能夠減少排放二氧化碳。

「清潔發展機制」:一場零和游戲?

當然,這一切並非無私奉獻。為此,發達國家或它們的企業可以獲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頒發的減排證書。作為他們在新興工業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的回報,減排證書給予他們用於本國的排放配額,即「污染權」。因為,那些承認《京都議定書》及其排放限制的發達國家,必須為超出約定的碳排放支付罰金。

首批「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於2006年開始啟動。時過六年,其結果喜憂參半。毋庸置疑,許多項目已經得以實現。然而,「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的氣候、經濟和財政部負責人蒂娜•勒費爾森德(Tina Löffelsend)認為,對減排證書的形成、頒發和利用,必須進行考察。她指出,這一做法只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轉移到了另一個國家,而且,「大量的證書是從本來已經實現了的項目中得到的。」也就是說,那些允許在發達國家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證書,是因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無中生有而來的。那麼,對氣候來說,「清潔發展機制」是不是充其量只是一場零和游戲而已?

氣候政策與經濟政策

科學家也對這種項目持批評態度。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保政策研究中心的創始人馬丁•耶尼克(Martin Jänicke)教授認為,經濟與環保之間的關係存在問題。在兩者相互矛盾的時候,經濟利益總是佔上風,原因也在於氣候保護缺乏政治上的貫徹能力。耶尼克說:「與經濟利益相比,氣候政策還不夠強大。」但另一方面,要推動氣候政策,必須「先喚醒經濟利益」。

一個沒有大規模碳排放的國家,也就幾乎沒有消費來自發達國家環保技術的市場潛力。對此,德國漢堡全球與區域研究所亞洲研究部的約阿芯姆•貝茨(Joachim Betz)教授持相同看法:「一個國家必須先成為一個重要的碳排放國,才能得到重視。」

一些批評者甚至指責工業界先是有意坐觀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然後再有目的地利用「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從中撈取碳排放證書。但是,耶尼克卻對企業和工業界「有如此巨大的操控能力」持懷疑態度。

他認為現實簡單得多,根本毋需如此謀劃。譬如,德國能源企業在門檻國家興建燃煤電廠,這些電廠採用的是德國技術,其污染程度也與德國電廠相當,而諸如印度這樣的門檻國家現有的燃煤發電站,其碳排量與之相比要高出很多。

亞洲國家為保護環境並肩合作

「清潔發展機制」實施之初,人們對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如今的人們慢慢清醒了,事實再次證明,只有政治意願才能決定性地促進國際氣候保護。如果在全球層面上行不通,就只能在地區層面上進行。耶尼克教授說:「亞洲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合作之多,超出人們的想像。」

譬如,在一個研究「全球變化」的亞太網路裡,有22個國家在政治和專家層面上研究可持續性發展和氣候保護。亞洲國家並肩合作,致力於加強發展可再生能源。印度在國際援助方面甚至調轉方向,向發達國家出口高技術風力發電機,幫助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

Windenergie, Indien
為發達國家保護氣候:印度出口風能設備圖片來源: CC/ Yodel Anecdotal
Indien Emission
印度的工業。只有在二氧化碳排放多的地方才值得進行氣候保護貿易圖片來源: AP
China Energie Kohlekraftwerk in Heilongjiang
中國興建新的燃煤發電站,以滿足不斷上升的能源需求圖片來源: Xiao Xu

作者:Hannah Petersohn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