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何清漣:外國人染上「中國特色」之後

何清漣2005年5月19日

《失去新中國──美商在中國的理想與背叛》一書真實地描繪了外商到了中國後如何「本土化」的心路歷程。旅美中國學者何清漣給德國之聲來稿談了她的讀後感。

https://p.dw.com/p/6fIu
在中國怎麼才能不染上流行疾病?圖片來源: dpa

洋諧星大山製作教學片《大山和朋友在加拿大》涉嫌腐敗,無論如何都讓人想到他的「中國特色」。

進入中國的外資必須依靠賄賂官員才能獲得較低的市場準入門檻,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去年7月發表於《亞太經濟時報》上的一篇「電信外企行賄調查」,已經將此中情形大致展示給公眾。但有一個疑問卻在公眾心中揮之不去:為什麼歐美民主國家的企業在本土都要講誠信守法,而一到中國就變了味?中國公眾委實不願意承認我們熱愛的那塊國土具有讓外資「淮橘成枳」的魔力。《失去新中國──美商在中國的理想與背叛》一書,真實地展示了展示了外商逐漸融入中國特色的心路歷程。

作者伊森‧葛特曼在書中談到:「共產黨把自己改頭換面,變成了國家壟斷資本的政黨,為了避免承認過去三十年的所為都是錯誤的,他們自稱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外國僑民,我認為這句話有雙重諷刺意味。在商場上,『中國特色』代表著徹底貪污腐敗」,「那些不具有中國特色的一些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競爭中注定要遭到失敗。」

作者介紹了外商們為煉就「中國特色」神功的葵花寶典:

第一種,夏皮羅和李敦白式,即緊緊跟著黨走,永遠為黨的目標奮斗。但這不僅僅是動動嘴皮子般的簡單,經過了50年的歷練,中國領導人雖然在處理公共關係方面還是生手,但卻能熟練地判斷出一個西方人所說的話的可信度是多少。

第二種,即用之於亞洲地區皆準的商務活動送禮(投資、政治優惠或者是技術上的援助)。

第三種,學者或記者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拍馬屁,對中國文化大加贊賞。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好,會被認為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對中國的嚮往。

作者總結說,每一個成功的外國商人都會用一到兩個上述的辦法。

寫到這裡,讀者真要感謝作者的坦誠,上述三個辦法確實是外國人在中國獲得成功的秘籍寶典,但因對本身形象有損,很少有人會將自己的秘密公之於眾。

到中國尋找黃金夢的過程不僅改變了許多外國商人的生活方式,還將商人們從思想觀念上改造成「中國特色的新人」,這種「新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原則,唯利是圖。

與當年毛時代那種社會主義思想改造運動的功效相比,以腐敗為特色的思想改造少了些暴力,但滲透力更強,化育人的思想於無形當中。加拿大的大山只不過是無數「中國特色的新人」當中一個不幸被曝光的人物而已。(何清漣專稿)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