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人民幣微弱升值,壓力仍將繼續

德國之聲特稿 何清漣2005年7月25日

外交手段日益熟稔的中國,這次真是讓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諸多國家嘗到了厲害:中國已經改革了匯率體制,做出願意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一員的姿態;至於具體升值方案,中國畢竟是個主權國家,哪能事事聽人吆喝?

https://p.dw.com/p/6xRI
中國的外匯牌價終於開始有了變化圖片來源: AP


似乎是有意令美國財長斯諾有關人民幣將在8月升值的預測不準確,中國政府於7月21日宣佈實施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由於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在今年1月與4月連續推出旨在限制風險資本快進快出的「11號文件」與「29號文件」,堵住風險資本退出的管道,迫使風險資本裹足不前,所以這次國際炒家們倒是沒法從中國人民幣升值中得到多少好處,中國成功地避免了1997年泰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後,被國際炒家們襲擊的危機。

儘管從6月份開始,中國官方學者們討論新加坡與印度的匯率政策的文章突然多了起來。不少人公開建議,人民幣可以實行類似印度模式的「骯髒浮動」,讓匯率在隨時可改變的範圍內靈活浮動,但具體幅度不公佈,中心匯率參考但不盯住實際有效匯率,並容許中心匯率隨時對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升值或貶值。所有這些訊息都告訴世人,中國可能會選擇印度模式,但從中國政府這次升值的微小幅度來看,無論如何都有點讓美歐諸國上當的感覺。

首先是這種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實際上非常不透明──所謂「骯髒浮動」的「骯髒」就在於這種不透明;其次則在於所謂千分之三的上下浮動區間。──但這「千分之三」的浮動匯率並非始自這次所謂「人民幣升值」,在此之前,人民幣匯率就在1美元兌人民幣8.2770元左右窄幅波動,波幅被限制在0.3%。如果要回溯中國的匯率制度則更妙,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的說法,中國早在1994年就已實行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只是後來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被迫收窄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

唯一的變化是以前是盯住美元,而現在則提出「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在中國外匯儲備幣種過於單一的情況下,盯住「一籃子貨幣」多少讓一些預測家們失望,因為當時一些人設想的方案是一次升值到位,繼續盯住美元。

如此「人民幣匯率改革」,無怪乎中國的紡織業與家電業有如放下一塊大石頭般輕鬆。有專家估算,假如人民幣升值5%,大部分沒有技術含量和品牌,靠低價位策略生存的中小企業勢必被擠出市場。而如今只升了2%,今後的漲跌幅度也完全由政府掌控,中國這些基於成本優勢、十分脆弱的出口行業如紡織業與家電業,至少暫時可以松一口氣,節省一些花費在銀行遠期外匯買賣項目上的支出。

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沒忘記給各國提供一些樂觀的理由。他們說,人民幣匯率主要是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匯率體制,二是匯率平價。有關人民幣升值的焦點雖然集中在匯率平價上,但根子卻源於匯率體制。這一次中國改變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並實行浮動匯率,算是對匯率體制做出改變,合理匯率可以通過漸進方式慢慢達到。

對此次匯率體制改革最不痛快的美國。儘管人民幣升值的要求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但美國在這方面努力最多,歐盟對此的態度是想「搭便車」。

美國方面一直認為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戈登斯坦和拉迪認為人民幣低估了15% 到25%,而美國紡織業界則認為低估30%-40%。估算數值雖然不同,但國會議員們的共同希望是人民幣升值至少10%。在中國政府7月21日宣佈調整人民幣匯率以後,美國財長斯諾雖然捏著鼻子讚揚 說「中國新貨幣匯率機制的全面實施將對世界金融穩定做出重大貢獻」,但美國國會兩黨議員卻紛紛表示,中國政府決定調整人民幣匯率是一個積極步驟,但遠未達到他們的要求,因此現在就放棄有關的立法行動還為時過早。

可以說,中國雖然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了一道窄窄的門縫,但不足以使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此冰釋。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