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互利與分裂的兩岸關係

2012年4月9日

台灣與大陸關係緩和,在經濟上彼此獲利,令人想起布蘭特「以接近求統一」的新東方政策。涉及中共權力中心的賴昌星一案開庭審理。

https://p.dw.com/p/14ZkG
德語媒體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漢堡晚報》(4月4日)分析說,"民主的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上彼此獲利,在政治上卻分道揚鑣。北京想要有朝一日吞併台灣,而台北則寄希望於'一國兩區'。"

該報寫道:"台灣和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從90年代起開始緩解,……大陸人可以參觀這個沒有遭受毛的文革嚴重破壞的小中國,風俗傳統在那裡保存完好,可以祈福修行的廟宇為數眾多,儒家學說依然行之有效。

"由於直航,每天有上千名遊客從大陸抵達台灣本島,參觀首都台北和台灣省的名勝古跡。反之許多台灣人飛往大陸經商、探親或作為遊客觀光。這個局面讓人想起(西德總理)布蘭特'以接近求統一'的新東方政策。"

文章認為,"台灣絕非經濟上的輕量級,尤其對大陸中國而言。若沒有數十億巨額的投資以及經濟專業知識的轉讓,人民共和國的快速崛起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希望在於將在秋季接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習近平身上,他曾任台灣對岸的福建省省長,參與發起了經濟開放。許多人期待他理解台灣人的心情,並且希望通過台灣在市場經濟影響之後讓社會影響隨之而來。對此誰也不能保障。

"如果詢問台北街頭的年輕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台灣人。台灣青少年是在自由中長大的,以西方價值觀念為取向。……"

該報指出,"環境標準、人權和個人自由是大多數台灣人不願放棄的成就。在民意調查中,也體現出對北京嚴酷政策的疏遠,只有1.4%的人願意馬上與中國統一,33.6%的人贊成保持現狀,留待以後決定;25.9%的人根本就不想改變現狀,17%的人主張以後獨立,10.6%的人贊成長期統一。

"核心問題依然是以何種條件統一。東吳大學德文教授謝志偉表示其擔心:'對馬英九來說,與中國統一重於民主。' 他覺得總統奉行傳統的國民黨路線,讓國家統一優先。對此,台灣社會是分裂的,在這個問題上,舊的衝突顯而易見,比如在中世紀定居台灣和跟隨蔣介石逃避毛的追兵進入台灣島的中國人之間,一方依賴獨立自主,另一方則更看重大民族。"

賴昌星案"涉及權力中心"

針對廈門開庭審理賴昌星,《明鏡周刊》4月7日寫道:"這個醜聞涉及權力中心,據說總共大約500名高官受到牽連,其中一位是公安部副部長。政治局常委中有3人當時曾任職於福建省,不願與賴的所作所為有任何瓜葛,其中一位甚至是指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

"就像中國經常發生的那樣,這個犯罪案件也被政治家用來除掉黨內對手和不喜歡的同志。前黨魁江澤民就利用這個案子從強大的中央軍委清除了兩位軍人,一名將軍和一名海軍上將。這個案子甚至具有國際規模,賴昌星在2000年成功地逃往加拿大,估計事先得到高層朋友的提醒。"

該刊認為,"法院將會審理多久,並不清楚。然而有一點或許是肯定的,賴將會在鐵窗後度過餘生。"

編譯:林泉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