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日韓關係出現「令人矚目的晴朗天氣」

2009年11月5日

《新蘇黎世報》回顧了以鳩山由紀夫為首相的日本新政府上台後"東亞國家相互關係中發生的變化",認為日本、中國和韓國三國之間出現了"令人注目的晴朗天氣" 。

https://p.dw.com/p/KOqR
中國報紙報導鳩山由紀夫當選圖片來源: AP

《新蘇黎世報》在評論中寫道:"鳩山喜愛的外交政策話題之一是建立亞洲共同體問題,這位日本首相設想著眼未來,組成一個類似歐盟的結構。很顯然,這一計劃的目的首先在於經濟利益。過去幾年,日本與亞洲、尤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貿易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成功地防止了本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也大大地幫助了日本的出口工業。

此外,日本與印度的經濟關係實質上也開始得到提升,但出自地緣政治的考慮,東京想必更為看重的是改善和穩定地區合作。中國的快速崛起要求東亞建立新的安全架構,這樣中日兩國才能避免走上互相爭奪的老路。

當然,北京和首爾也願意永遠消除歷史陰影,日本對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態度曾經一再造成陰雲密佈。另一方面,中國人對鳩山在東亞合作問題上的領先地位也帶有一絲疑慮。他們猜想,東京試圖利用這一計劃把主動權抓到自己手中,因為日本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

如果東亞地區在政治上做出更大努力,也許很快就要提出哪些國家可以參加這一共同體的問題。北京與東京在這方面有明顯分歧:中國人要把合作侷限於東北亞和東協國家,而日本人則希望印度和澳洲也参與進來。整體形勢具體如何發展,目前還難以預料,但可以肯定,最近幾周地緣政治的微妙變化已明顯改善了東北亞的政治氣候。"

北京與台北積極推動旅遊觀光

Pudong Flughafen Schanghai China Taiwan erster Flug
首批抵達台灣的大陸遊客圖片來源: AP

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北京與台北在經濟上互相接近,雙方都為貿易和投資提供方便,推動旅遊觀光。《法蘭克福匯報》注意到跨越海峽的新氣象:

"經過數十年封閉以後,台灣從六月起允許中國投資者在島上投資,投資領域中包括了汽車和電子工業、機械製造和電訊。台灣自己在中國也是最重要的投資者之一,但在經濟危機期間,直接投資下降,根據中國經濟部公佈的數字,到九月份止,下降了11%,減至近13億美元。

經濟危機使雙方關係變得更為緊密,因為台灣經濟的復甦比中國緩慢。此外,這個海島共和國擔心不斷整合的東亞市場會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台北政府的目標是最晚在2010年與中國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東協國家與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可以作為樣板。中國與東協談判這一協定時,台灣被排除在外。台灣政府的評估報告顯示,如果台灣取消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並降低關稅,台灣的經濟增長率可提高1.6%以上,並增加26萬個就業崗位。現在台灣26%以上產品出口大陸,另外14%出口香港。"

作者: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