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醫改將給瑞士醫藥業帶來福音?

2009年11月28日

本周德語媒體關注中國政府投資醫療衞生事業給瑞士醫藥行業帶來的機遇,以及中國人的「自行車發展史」。

https://p.dw.com/p/KhZy
瑞士醫藥行業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中國政府宣佈將大力投資醫療衞生事業。今後三年,流向這一領域的國家經費將達到8500億人民幣。《星期日新蘇黎世報》認為,中國的這一計劃給在全球醫藥開發生產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瑞士帶來了福音。

"據說今後幾個月,中國國家醫療保險將首次公佈六百種醫保專用藥品目錄,這些藥品的生產廠家就不必再擔心銷路問題。瑞士信德公司專門經營醫療衞生市場設備,公司負責人齊默爾曼剛從中國回來,帶來了有關訊息。

幾天前,瑞士諾華製藥公司宣佈在中國投資十億瑞士法郎建設科研中心。按照目前市場發展狀態,這是合理的決定。幾年前,這家公司就在上海設立了一個小型研究所,與當地的大學和醫院建立了聯繫。現在巴塞爾的這家公司進行了一次更大的躍進,把上海提升為與美國同等的第三大科研地點。

諾華公司的這一決定使自己走到了不久前謹慎開始的運動前列:在中國的各外國製藥公司集團都建立了正規科研機構,不再只是廉價購買一些部門的服務項目或進行臨床調查。它們明白,要想奪取這個市場,與3500家地方製藥廠家競爭,就必須在當地廣泛建立網路。開設科研中心不僅可以使用中國科研人員的技術,也可以與在藥物使用問題上做決策的醫院和政府部門建立聯繫,施加影響。"

"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屬於青年人結婚必須具備的三大件。今天,中國早已不是'自行車王國'。在首都北京的城市交通中,騎車人成了弱者。"在這段話後,《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談到了中國城市中自行車的興衰:

"八十年代時,北京的紅綠燈前滿是等候的自行車,私人汽車很少。此後,中國開始了機動化革命。現在,北京的街道上每天增加一千輛新汽車,1700萬人口的首都不久將有四百萬輛汽車在污染環境。這不僅因為人們追求舒適和機動,也因為許多北京人遷往郊區或被大型建築項目排擠出了市區。

1979年,中國的自行車產量首次超過一千萬輛。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汽車產量也達到一千萬輛。帶有加寬行李架、黑色車框的'飛鴿'和'鳳凰'加重自行車幾乎消失,三輪車也只用於旅遊觀光。但今天還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人擁有一輛自行車,自行車聯合會估計全國約有四億七千萬輛自行車。

有環保意識的中國人努力在北京恢復中國的自行車文化,畢竟自行車仍然是瞭解城市的最佳和最清潔的交通工具,騎車可以穿梭於北京城內彎曲交叉的胡同。不過,這裡的自行車要不斷重新購買,北京有句老話:外來的人在被偷了兩輛至三輛自行車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北京人。"

編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