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還沒有趕上日本的地位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9月2日

9月1日,LTU出人意料地宣佈,該公司將從今年冬季起,中止飛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線,理由是,該航線的載客率太低。

https://p.dw.com/p/77wr
杜塞道夫机場圖片來源: AP

LTU

這一消息對於機場是一沉重打擊,對LTU起飛的杜塞道夫市來說,中國熱情可能也要隨之降溫。目前,LTU每周有5次飛往中國的航班。

LTU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其中的原委很簡單:這一航線不賺錢。LTU發言人達多莫(Dadomo)解釋說,目前,這一航線的飽和程度只能達到60%,離能盈利的標準還差得很遠。

問題主要出在什麼地方?據達多莫說,主要的問題是從德國飛往中國的航班上。很難為這條航線賣出正常價格的機票。從中國飛往德國的機票需求量雖然很大,但中國國內競爭機制的緣故,各航空公司互相攀比,爭相壓價,最後也很難盈利。

除此之外,據一名旅遊專家稱,中國的出國熱已在減弱,很多人在來過歐洲後將旅遊目標重新設定在其他地方。象20年前的日本人一樣,去年,中國人發現了德國的吸引力。來自中國的旅遊者蜂擁而至,他們從德國登陸,再轉道歐洲其他地方。不過,這一德國熱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2004年,LTU首次飛行重慶,從而打開了通往中國的大門。不過,這一航線不久便停飛,原因同樣是乘客太少。後來,LTU調整營運政策,開通飛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線。目前,每周有3個航班飛往北京,兩個航班飛往上海。按原計劃,冬季裡飛往中國的航班次要削減,但夏季裡再回到原來的水準。現在,這一計劃只好擱淺,不然的話,「我們等於燒錢玩」( 達多莫語)。


機場

對於機場方面而言,LTU的停飛中國計劃無異於一場地震。杜塞道夫机場總裁施瓦爾茨(Schwarz)正在不遺餘力地尋找和開發跨洲線路,現在卻迎來了LTU的棒喝。他認為,一條跨洲航線只有每天有班次起飛才會獲得成功,如果隔幾天才飛一次的話,很難滿足客員的需求,而對生意人的吸引力就更小。施瓦爾茨透露,杜塞道夫机場就開闢新航線正在同中國方面進行談判,而且已有些時日了,但談判到何時產生結果還不得而知。所以,LTU停飛一事,頃刻間還找不到替代。目前,杜塞道夫每周有60個洲際航班。


反思

作為企業,LTU的決定可謂無可指責:沒有盈利,當然停飛。但同樣作為企業,機場就慘了點,機場需要每一條洲際航線,它的理想宗旨是,讓歐洲界限不再發揮重要作用。

LTU撤下中國航線,也會影響杜塞道夫市對中國的熱情。兩、三年來,這一熱情不減。但現在到了應該回顧總結的時候了。漢堡市在一年前就做了中國熱的清點工作,結論是:風聲大,雨點小,盈利不足,就業機會也並不看好。

也許杜塞道夫的情形會好些。不過,在上海香港變得近在咫尺的同時,不可忘記的是,中國對杜塞道夫来說,還遠遠沒有趕上日本的地位。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