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距離深海採礦還有多遠?

2011年8月27日

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在尋找和嘗試有朝一日可以從海底開采原材料的技術。近海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在中國已經十分普遍,但深海勘探的技術仍不具備。同時,海底資源的開發一再造成中國同鄰國間的矛盾衝突。

https://p.dw.com/p/12ONy
東海氣田圖片來源: AP/Kyodo News

還不具備深海開采技術

一個月前,中國自行製造的深海潛艇"蛟龍號"成功下潛至海平面下5000米。這艘科研潛艇首次突破了下潛5000米的大關。這是蛟龍的第41次下水,艇上載有3名技術人員。

當船長登上隨行船隻報告順利返航的消息時,受到了掌聲和香檳酒的歡迎。在現場迎接"海底英雄"的還有許多中國官方媒體記者。

不過深海潛艇潛艇成功試水,並不意味著有能力開采海底的資源-比如深海錳結核。錳結核是一種大小像馬鈴薯的礦物團,在海底經過數萬年生成,含有銅、鎳、或稀土等金屬原料。對中國頗有研究的原材料專家科莫薩洛夫(Michael Komesaroff)對中國目前的深海勘探能力表示懷疑:"目前中國顯然還沒有開采海底原材料的技術,他們所擁有的技術還沒有超出簡單挖掘的范疇。其他國家也沒有更先進的技術。"

"象徵性舉動"

不過或許中國確實已經領先一步。不久前,中國剛從設在牙買加的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海底管理局獲得了在馬達加斯加以南的印度洋勘探礦產資源的權限。據估計,這一水域的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硫化物-這是一種含有鋅、銅、錳、鈷等多種有價值金屬的礦產。但問題是,這些原料在水下深達3000米的海底。

因此,山東大學海洋學院的王亞民認為,獲得印度洋海底礦產勘探權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他指出,到人們有能力真正開采這些礦產,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時間:"到現在為止,全球對礦物質的開采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不是海底沒有資源,主要還是一個成本的問題。這些礦物資源要開采出來,成本非常高昂,價格會非常昂貴,那就等於沒有市場,這樣的話一般就不會去開發開采。"

中國儘管計劃繼續發展本國的深海開采技術,但首先集中在東海和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方面。中國在內海渤海開採石油已有多年的經驗,而據估計在東海和南海還有更大的油氣儲量。但這一地區的開采會遇到更大的問題,因為中國在東海域日本,在南海與越南、菲律賓等鄰國都有領海爭議。王亞民指出:"考慮到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關係,也就沒有做太多的開采工作。但是肯定下一步還會要作大量的工作,因為現在我們的能源比較緊張,而南海有大量的石油資源,我們肯定要拿回我們應該拿回的這部分資源。"

看來與鄰國的糾紛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海底大量採掘各方渴求的原材料。

 

作者:ARD  編譯:葉宣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