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非洲的爭奪戰業已開始

2007年1月16日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2006年再次超過10%。這樣的增長速度需要大量的原料和能源來支持,被歐美遺忘的非洲成了中國理想的供應基地。但中國向非洲進軍引發了西方的嚴重不安,歐美不僅擔心失去自己在非洲的經濟利益,也害怕非洲的政治格局出現對西方不利的變化。

https://p.dw.com/p/9hVk
胡錦濤與蘇丹總統巴希爾率領的代表團在北京會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去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政府總理溫家寶先後訪問非洲。十一月,北京召開中國非洲峰會。今年新年開始,外交部長李肇星再次前往非洲。中國免除非洲國家的舊債、發給新貸款,開發油田、建設鐵路和港口。安哥拉的石油、贊比亞的銅礦石、加蓬的錳礦石和剛果的木材源源不斷運往中國。返程途中,船上貨櫃里滿載的是中國電器、服裝等廉價商品。看起來,中國與非洲的雙邊貿易關係正在走向「雙贏」。

在政治上,中非維系良好關係對中國尤為有利。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一邊倒,與中國保持外交關係。與台灣建交的非洲國家只有四個微不足道的小國。不能小看非洲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在聯合國全體大會上,一個國家就是一張票。安理會也有非洲國家的代表,只要有需要,非洲小兄弟必定會幫中國一把。

但是,中國對非洲的投入有一個很大的症結。中國在向非洲提供貸款、減免債務時,從來不向受援國提出改善人權和廉潔執政的要求。中國的這一做法,抵消了西方國家促進非洲民主進步的努力,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批評。為向安哥拉提供貸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該國透明執政,但這一要求受到盧安達政府的拒絕。而中國政府則無條件地向安哥拉提供了一大筆貸款。眾所周知,現在安哥拉取代了沙烏地阿拉伯,成了中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

在大獨裁者穆加貝統治的辛巴威,经濟早已破產。據該國駐北京大使說,中國將提供二十億美元的貸款,幫助辛巴威修复經濟、對付通貨膨脹。這個消息傳出後,國際社會大嘩,中國外交部隨即給予否認。

給予非洲獨裁國家大量貸款給中國帶來潛在的風險。這方面,西方一些國家有過慘痛的教訓。流入到這些非洲國家的資金往往沒有用於幫助當地人民脫貧,卻進入了上層腐敗政府官員的腰包。

在人權問題上,蘇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喀土穆政府縱容伊斯蘭民兵在達爾富爾地區大量屠殺非洲土著居民,引起國際公憤。由於蘇丹是中國的最大石油供應國之一,中國在聯合國竭力保護蘇丹政府,致使安理會強硬譴責蘇丹政府的決議多次胎死腹中。

中國的支持使非洲一些嚴重侵犯人權的政權處於無所顧忌的地位,它們利用自己的原料和能源優勢,遊走於西方和中國之間。腐敗的政權得以鞏固,非洲進步的歷史將延後數十年。

Ghana Deutschland Bundespräsident Horst Köhler in Afrika
德國總統克勒和夫人到達加納訪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長期以來,歐盟把非洲視為世界政治邊緣地區。美國忙於中東、近幾年又陷入了伊拉克泥潭,中國進入非洲也就順理成章了。德國總統克勒新年後前往非洲訪問,正是為了扭轉這樣的趨勢。克勒曾任國際貨幣組織基金總幹事,深知非洲的經濟政治狀況。他認為,歐洲應重新認識非洲大陸的重大意義,在政治上應進行平等對話,在經濟上不應等待當地具備良好的投資條件,而應主動尋找機遇。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來說,非洲越來越重要,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非洲一場爭奪戰已經開始。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