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2009年4月16日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四公佈的數據,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1%,為17年來的最低點。同時,6.1%也比中國政府今年希望實現的8%的增長率低兩個百分點。儘管如此,中國仍是目前世界五個最大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德國之聲記者苗子就此採訪了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經濟專家費多麗女士。

https://p.dw.com/p/HYE8
圖片來源: DW-Montage

德國之聲:中國今年第一季度6.1%的經濟增長傳達了怎樣的訊息?

菲舍爾:這一數字首先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去年仍相對較高的水準繼續下滑,同時也低於被認為保障新增就業和社會穩定的邊界值8%。這對於中國政府來說當然十分嚴峻。另一方面,這一數字仍舊令我們感到羨慕。換句話說,這一數字僅說明經濟增長的放緩,而非經濟衰退。存在問題的方面是,中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數字有很大不同:南方沿海出口省份的經濟增長受到格外嚴重的影響,內陸省份相對"自給自足",但來自這些省份的農民工在外省也面臨失業的情況。

德國之聲:那麼您認為接下來中國經濟形勢會如何發展?

菲舍爾:中國政府預計經濟形勢將很快見底,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率回升就可以拉高全年平均水準。但這很難預測。從全球來看,美國與歐盟的經濟將如何發展,預測大多是悲觀的,尤其是美國。而對中國的預測,與美國相比則沒有那麼悲觀。一方面是由於人們相信中國政府通過的刺激經濟計劃將發揮作用,無論是投資還是擴大內需。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即使是已經通過的刺激經濟計劃的項目,也僅投入了部分的資金。中國政府希望能擴大內需,目前還沒有取得成果,但這個過程也需要時間。問題在於,中國政府一方面採取一些長期措施,例如爭取改善農村條件、返鄉農民工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但是,短期來看,中國受國際需求不穩定的影響,不得不經受疼痛。國際需求的減弱,是否能即時地通過中國的國內需求增長得到平衡,這很令人懷疑。比如說,今年下半年,中國的內需是否能增長到足夠抵償國際消極影響的程度。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的。美國的經濟發展或許會好於目前的悲觀預測。果真如此,中國的情況也不會是災難性的。

德國之聲: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說,6.1%的增速"來之不易",是由於"有效的政策"。您贊同這一觀點嗎?

菲舍爾:中國政府可圈可點的地方在於,首先,它成功地向國內民眾傳達了積極的訊息。這聽上去可能有些奇怪,但的確有作用。我也瞭解到中國大部分民眾的確這樣認為,儘管現在是危機時期,但肯定會堅持過去。此外,中國政府還將危機描述為來自其他國家的外部危機,並利用這一機會推動原本就應進行的改革。這就像90年代的危機時期一樣,中國利用那次機會推動實現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德國之聲:在6.1%的經濟增長中,出口大幅下降,但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了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了約15%。這能否說明中國擴大內需的政策發揮了作用?

菲舍爾:中國內需的增長數字過去也一直比較高。因此,儘管目前內需增長保持較高的水準,也對經濟總體增長貢獻不大。中國的內需增長一直主要受投資增長的推動,投資水準一直明顯高於消費。現在仍是如此,在投資與消費之間存在落差。中國政府樂於傳達的訊息是:扣除物價因素之後的內需增長比過去有所提高。果真如此,當然是好現象。但如前所說,從短期來看,這並不意味著內需增長能夠替代國外需求。

德國之聲:要真正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中國所能依靠的增長點是什麼?

菲舍爾:中國的設想是使環保技術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這包括許多領域,例如在汽車製造行業,中國希望在3年內成為電動汽車製造的世界領頭羊。中國政府清楚地知道,要實現持久的經濟增長,必須建立在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的基礎上。因此,中國希望在汽車等重點行業的相關領域佔據世界領先地位。當然,這只是一種意願,不一定能實現。但目標是很明確的。

採訪記者:苗子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