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綠色食品也要來了

2007年1月16日

德國生態食品(亦稱綠色食品)有供不應求之勢。然而別擔心:很快就會有中國大軍到來。中國既有轉基因的食品,也有天然的沒有化學物質的食品。後者在很多地方實際上是還沒來得及脫離原始狀態,卻已進入現代潮流了。然而歐洲人對中國綠色食品不太放心。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hJf
柏林這家綠色食品超市是Bio-Company連鎖店中的一家,擁有620平方米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中國要大規模地走向綠色食品,而且要成為綠色食品出口大國。中國政府關於農業發展的白皮書裡就宣言式地表示:建設國家生態食品生產基地是當務之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主任肖興基說:「中國綠色農業雖然還在發展階段,但它會在下一個10年裡繁榮起來的。」

對中國貧窮的農民來說,「來得正好」

德國生態食品店叫「改革店」(Reformhaeuser)。這裡出售的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的植物雖說生產過程吃力,但在生態意識復活的今天卻是「討好」的。比起現代農業手段的產物,這些店出售的東西,無論是水果還是蔬菜,價格要高出20%-40%。

聯合國的國際農業和發展基金會(IFAD)也看好中國,首先由於中國貧困地區的許多小農民今天已經在生產著綠色食品,只是他們自己並不知道。他們之所以生產著最現代的東西卻不知道,不是因為他們走在時代前面,而是由於許多中國貧窮的農民沒錢買化肥和農藥。

中國農業走著兩個極端,一方面有許多在西方早就被禁止的有害有毒物質還用在生產中;另一方面,卻也存在著綠色食品。只是後者目前幾乎無法跟前者競爭。

醜聞多多,西方人很難放心

中國不斷發生食品醜聞。前不久中國網上有篇「看圖說話」文章,說明什麼水果和蔬菜帶有什麼危險,舉例說明,怵目驚心,許多食品都有吃了出問題的危險,簡直讓人不知道吃什麼好。就連出口的食品也難逃厄運。日本和歐洲近年來已經多次禁止中國的相關食品進口。過高的有害物質含量、抗菌素殘留、甚至放射性元素。比如茶葉。

在西方,這些導致中國在環境和消費者保護方面聲譽很差。雖然中國政府宣佈了綠色農業的標準,比如土地必須至少連續3年不使用化肥的農藥才被認可為綠色食品種植地,但要消除西方社會的不信任可謂道路艱難。全國有200種不同的關於生態農業的法律規定,也讓人摸不著頭腦。怎麼頒發許可證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獲得信任的過程。國際農業和發展基金會的專家說:「認證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生態農業面臨著技術上、個案上和文化上的巨大挑戰。」

但是,中國的綠色農業面臨大發展

德新社駐北京的記者說:「在中國,人們早就習慣了西方的疑慮,不把它放在心上。」

國際上的農業集團已經看好了中國這塊沃土。日本食品與啤酒企業朝日集團(Asahi)去年就租下了山東省的100公頃土地,用於生產生態食品。

黑龍江省擁有159萬公頃生態土地,佔了全中國生態土地的一半以上。那裡雖然冬夏各佔半年時間,但是黑土的肥沃、馬鈴薯瓜子之大也是著名的。這個省把綠色農業的大希望寄託在外國投資者(當然也包括中國國內的投資者)身上。省政府綠色農業發展辦的張喜亮(音)宣傳道:「黑龍江有著良好的環境條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中國的這個新興行業需要外國的資金、技術和海外市場,但從長遠看,中國人還是想自己幹。中國最大的農業企業之一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就計劃在今後兩年裡投資約4.3億歐元,把該集團的綠色食品種植土地翻一番,達33500公頃。

上海良育現代農業發展公司也把希望放在生態農業上,2006年底已經把生態大米推上市場。這個企業說,它在上海崇明島上擁有667公頃「綠色土地」,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生態食品種植基地。該公司總裁王偉東說,要放養6000只鴨和5萬只青蛙來取代殺蟲劑,晚上在田裡用電殺蟲器來滅蟲,而電殺蟲器的電是用太陽能發的。

果真如此這般,中國綠色食品佔領歐洲市場和歐洲人的心是早晚的事。但是,走上國內市場是一回事,走向世界又是另一回事。要建立廣泛的信任,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