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為其聲譽擔憂

德國之聲2007年9月28日

緬甸局勢是最近幾天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因此,周五德語媒體有關中國的報導仍大多涉及中國與緬甸的關係以及中國迄今在此問題上的態度。「法蘭克福匯報」刊登該報駐京記者發來的題為「中國為其聲譽擔憂」的評論:

https://p.dw.com/p/Bknt
緬甸少數民族在他們的「解放區」圖片來源: AP

「來自緬甸的畫面與人們對89年6月天安門廣場的記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中國大多數報紙隻字不提緬甸軍隊針對抗議僧侶的暴行。少數幾家報紙只是援引了中國外交部的表態。而外交部的措辭非常謹慎。」

該評論詳細描述了中國外交部的態度之後寫道:

「但在往常的謹慎口氣之下,外界能感受到中國官方的一絲憂慮。中國雖然是緬甸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和經濟夥伴,但北京政府不願對一個因鎮壓異己而遭國際社會唾棄的政府表現得過於友好。距奧運會開幕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政府希望展現的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中國因其對非洲和達爾富爾的政策而受到批評並被普遍視為北韓政府的盟友之後,其與緬甸軍政府的接近也不會給北京帶來什麼國際光彩。」

「世界報」題為「遭唾棄者的夥伴」的評論分析了中國為什麼偏偏與這些問題國家結盟的原因:

「緬甸的例子很具代表性。緬甸也成了中國的問題,並不是因為中國應當對緬甸的現狀負有主要責任,而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遲來的尋找能源的大國,往往不得不與西方唯恐避之不及的國家合作,並以其經濟實力支持這些動蕩不定的國家。世界上那些體制不穩並遭國際社會蔑視的國家,從北韓到伊朗,從蘇丹到辛巴威,從委內瑞拉到古巴,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將中國視為最好的朋友和貿易夥伴。」

評論認為,迄今中國在危機情況下,最終還是理性佔了上風。北韓和蘇丹都是積極的例子,在緬甸問題上,中國也已靜悄悄地進行調解工作。今年6月,中國促成美國國務院代表與緬甸外交部的會晤。評論寫道:

「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走出因經濟利益而掉進政治陷阱的怪圈。中國國內有關如何並按照何種標準承擔國際責任的討論還處於開始階段。外長楊潔篪和副外長王毅這些新一代外交決策人擁有必要的經驗。」

評論最後又從中國的外交困境回到局勢危急的緬甸,認為不能將化解危機的重任完全推給中國:

「所有亞洲鄰國都應行動起來。東南亞國協面对一個成員國的災難無能為力,實在是很可悲的事情,就像非洲聯盟也無法對辛巴威施加任何影響一樣。西方國家應當致力於幫助這些區域聯盟發展處理危機的政治機制,而不是將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國家身上。」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