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遭遇糧食危機嗎?
2008年5月13日"中國相對穩定的糧食供應狀況應歸功於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2003年上台後執行的新農業政策。他們的前任在獲得幾次好收成後取消了為糧食規定的國家保障價格,把農民推向市場,使農業遭受巨大挫折。2003年,胡溫廢除農業稅,提高了糧食收購價,禁止農田改為建築用地。這些措施受到了效果,中國的糧食產量不斷上升。最近幾年,中國出口的玉米、大米和小麥超過了進口。
儘管目前供應穩定,但長期看來形勢並不妙。悲觀觀察家們說,農業負擔過重,城鎮化破壞了太多的耕地,城市生活水準的提高造成需求爆炸。環境污染導致糧食減產。此外,近十年,五億農民中有兩億兩千六百萬成了農民工或在鄉鎮工業立足。過去自給自足的農民成了純消費者,同時全國人口增加了九千萬人。
農民處於國家收購價過低、種子、化肥和燃料費用不斷上升的困境。中國糧倉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有關當局的最近調查表明,五分之四的農民只把三分之一的收成賣給國家,因為賣給國家不合算。五分之二的農民無力為下一季農業生產購買生產用品。"
為減少中國對糧食進口的依賴,長期保證國內糧食供應,中國農業部建議農業企業到非洲和南美購買耕地,這些企業將獲得國家的財政和稅務支持。德國金融時報就此寫道:
"以補貼購買土地的做法也許會在國外遭到激烈批評,更不用說當前世界糧食價格飆升,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糧價就比去年上升了25%。去年,中國使用的大豆中有近60%依靠進口。一名官員說,象種植香蕉、蔬菜和食用油料作物一樣,購買種植穀物的耕地也將得到國家的支持。農業部正在與巴西商討購買耕地種植大豆的問題。
世界上40%的農民生活在中國,但中國可以用於農業的面積只佔世界農田的9%。中國科學家說,中國要保障糧食供應、擺脫世界市場的波動,國內農業企業必須向外擴張。這對雙方有利,因為雙方的優勢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但是,對於一些國家來說,中國農業企業獲得國家補貼以及使用中國工人經營購買或租賃的土地是特別有爭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