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旱災是全球水危機前兆

德國之聲中文部2009年2月12日

中國北方旱情加劇,440萬居民、210萬牲畜面臨飲用水短缺的困境。面對這次五十年不遇的旱災,中國政府上周末已將預警級別從橙色提升到紅色。《新蘇黎世報》和《德國金融時報》都作了報導與評論。

https://p.dw.com/p/GsJf
乾涸的土地圖片來源: AP

《新蘇黎世報》駐中國記者走訪河北災區後就中國政府抗旱救災的措施寫道:

"官員和地區媒體刻意強調,'在黨中央和政府的領導下,正在有效地戰勝乾旱'。對北京黨的幹部來說,處理乾旱問題也許來得正是時候,這樣公眾就會很少談及棘手的體制性問題。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說,乾旱的原因是天氣異常,他認為人為製造的問題並不是關鍵因素。但他也承認,保證充分的供水是今後面臨的巨大挑戰。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人張志彤說,中國政府激活經濟的120億元人民幣中,有一部分將用於改善灌溉系統。由於將全部精力集中於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上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建成的水利設施大多受到忽視。40%的中心繫統和一半小型設備都亟須修理和改善,水庫也需要減少水的流失。

"中期來看,人們早晚要認識到,中國缺水將越來越嚴重。過去50年內,僅中國首都的用水量就增加了5倍多,家庭用水浪費驚人,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如果目前媒體關於中國旱災的大力報導能使人進一步意識到,除了建設新的交通干線,也必須更多投資節約用水的事業,那就是很大的成果了。"

《德國金融時報》也關注中國的旱情。該報認為,"嚴重的乾旱加劇了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後果":

"為刺激經濟,北京努力提升農村居民的額外需求。但收成減少將加大這一努力的難度。溫家寶上周末警告說:'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保障農民收入對整體經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在與經濟危機作鬥爭的過程中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農村地區受到危機的打擊尤為嚴重,因為估計有2000萬農民工失去工作後返回了農村。

"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是導致旱災的原因之一。多年來,北方氣候乾旱,卻又過分使用本來就匱乏的水資源。北京四周山裡的河流到了冬天全部乾涸,西北地區沙漠在擴大。

"現在,創記錄的乾旱也擴大到本來濕潤的長江沿岸地區,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干旱的原因,它要求北京改變把破壞氣候的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做法。世界自然基金會批評中國浪費水的現象。中國的水價仍然很低,不能起到鼓勵節約用水的作用。基金會認為,2030年中國人口達到16億時,缺水問題將更加激化。該組織的淡水專家蓋格爾憂心忡忡地說,'我們今天在中國經歷的這一切,是全球水危機的前兆'。"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