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薄案非路線鬥爭」?

2012年4月19日

4月19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再發文,指薄熙來事件是「刑事案件而非路線鬥爭」。胡平認為,恰恰是中共當前處理該事件的方式,證明此事為「政治事件。」

https://p.dw.com/p/14hHe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4月19日,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刊發該報評論員單仁平的文章,指"圍繞薄熙來的事情,西方有人宣揚中國'路線鬥爭說',國內也有人這樣看,除了一些人別有用心,這當中同樣有很大程度是過高估計了個人影響在中國政治中的位置。"4月14日,該評論作者也曾撰文《查處違法違紀官員不是 "路線之爭"》,文章最後表示"這件事很快就會過去,中國不會陷入一場擴大化的'鬥爭'中。"

4月18日晚,新華社刊發題為《刑事案件而非政治鬥爭》的英文評論文章,直指"薄熙來事件是刑事案件而非政治鬥爭。"同一天,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批評"對薄熙來事件,一些西方媒體卻大肆炒作甚至上綱上線到'政治鬥爭'"。

Chi1904 Bo - MP3-Mono

對此香港《明報》4月19日也作出評論,指出"在薄熙來被'雙停'後,中國大陸官方和媒體都在進行對中央表態的風潮,怎麼也難以令人相信薄熙來是因一宗簡單的刑事案件而落馬。"文章最後還發出疑問:"試想,中國歷史上有哪一宗刑事案件的調查,需要全國各地、黨政軍各行各業表態'擁護'的呢? "

"'六四事件'以來中共最為緊張的時刻"

旅美的中國知名民主人士胡平也持和《明報》類似的觀點,他表示目前中共當局的策略是將"薄熙來事件"定性為"刑事案件",以遮掩其"政治問題"的本質,而使他作出這種判斷的依據為近期頗多傳言皆被證實,中共在處理該事件時的方式也是這種判斷的重要佐證。

"他們搞得如臨大敵,從"六四事件"以來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這段時間以來,《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連篇累牘發表文章,還有一些高級將領發表講話,特別強調黨的團結、統一,要服從胡錦濤代表的黨中央,你就分明能判斷這個問題不僅是刑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這種說法也完全是在避重就輕。"

胡平認為目前中共當局將此定為"刑事案件",源於這樁事件已經曝光於全世界的面前,中共當局無法再掩蓋和封鎖消息,另外英方已經正式要求當局調查海伍德死亡問題,官方必須要應對已經上升到外交層面的事件。當局已經握有關於"海伍德死亡案"的重要證據,這也是在中共高層權力鬥爭中,最有力的殺手鐧,薄熙來及其支持者在"刑事案"的壓力下斷難翻案:"另外以這種方式去整治薄熙來,高層中的其他人就會不說話,如果要以腐敗等為理由,會觸及當局整體利益。或是另以'重慶模式'為藉口,上面的分歧就會更大。當局也會擔心引起反彈。"

"薄熙來案"能否公審?

關於是否公審薄熙來的問題,胡平也指中共當局目前面對著棘手的局面:"中共當局不敢公審,即使是公審了,也是有中國特色的'公審'。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一樣,電視上晃個鏡頭,法院的聽證席坐滿官方安排的人,進去的媒體都是官方篩選的媒體。沒有獨立的司法就沒有公信力。"

胡平認為薄熙來以"刑事案件"切割出來,也不能否定薄熙來和中共其他官員同為一體的真正性質:"他們絕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依法處理、公正的調查。因為薄熙來身上存在的問題,其他人身上也有。這樣一來,他們只有用文革的辦法來處理。"

作者:吳雨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