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在非洲的能源經濟利益

2006年4月24日

胡錦濤結束美國之行後,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和非洲三國訪問。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胡錦濤這次選定的出訪路線絕非偶然。中國的經濟發展遇到了能源緊缺的掣肘,中國急需尋找新的能源合作夥伴:

https://p.dw.com/p/8Ins
中國技術員在奈及利亞指導當地工人鋪設電纜圖片來源: AP

「由於擔心海灣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的形勢越來越不安定,中國過去幾年把目光更多轉向非洲,中非經濟交流和中國投資大多都在石油領域進行。中國對非洲最大石油生產國奈及利亞的興趣大增,胡錦濤訪問該國就是例證。中國國營石油公司以23億美元購買了該國一個海岸油田的開采權,專家們估計,今後幾年中國的投資將達到70億美元。

像在國內一樣,中國在非洲也堅持不干涉的原則。上周,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阻止了因達爾富爾地區衝突對蘇丹實行制裁的動議。對中國來說,石油比追訴蘇丹西部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更為重要。中國近7%的進口石油來自蘇丹,蘇丹60%的石油供給中國。中國向蘇丹幾個油田、1500公里長的石油管道、一家煉油廠和一個港口投資了30億美元。」

柏林日報就布希與胡錦濤的華盛頓會晤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進入了實用主義階段。評論寫道:

「布希就任總統時,他帶著思想意識的觀念看待中國。當時布希不僅把中國視為全球競爭對手,也看作是侵犯人權的政權。2001年『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後,他改變了態度,現在他有另外一個敵人。這次中美最高層會晤最終表明,人權問題在本屆美國政府不再佔有重要位置,也許這也是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法。

經過四年的『反恐戰爭』後,布希政府能否就人權一事提醒別人本來就已經很成問題。今天,只要指責中國任意逮捕、非法審訊和侵犯在押犯人的權利,中國人就會唇間帶著一絲微笑提請注意關塔納摩、阿布格萊布和美國的秘密監獄。能源政策也是一樣:美國指責中國按照自己的能源需求確定外交政策,這樣的指責很虛偽。多年來,美國也是這樣做的。新超級大國在這個問題上模仿老超級大國的做法,誰會感到奇怪呢?這又是誰在向誰學習呢?

胡錦濤回國時,華盛頓想必會悲哀地向他揮手告別。在胡的國家,人們將仿造美國電腦、美國波音飛機、也許還要模仿美國肉牛的飼養方法。曾經使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價值和思想,例如生命權和自由權、對幸福的追求,在這次峰會後仍然不會到達中國大陸,它們已經成為實用主義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