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2021年8月10日

中國同立陶宛本已惡化的雙邊關係再度升級。北京宣佈召回大使的同時,要求立陶宛做出同樣行動,召回駐京大使。

https://p.dw.com/p/3yn0J
Litauen China Flaggen
圖片來源: argus/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周二(8月10日)表示,中國政府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根據發表在中國外交部網站的談話,這名發言人說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立陶宛政府「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此舉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該談話還強調,「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不可動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容觸碰。」

今年以來,立陶宛已多次宣佈將在台灣設立代表處。7月1日,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正式宣佈,為促進雙邊交流,將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多個國家設立代表處。7月5日接受德國之聲訪談時,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長阿爾莫內特(Aušrinė Armonaitė)做了具體的表述,稱該國在今年10月或者11月在台灣開設辦事處。

這個決定可能導致中國方面不快,但也無可指摘對方,東歐已有多個國家在台灣設有辦事處,比如波蘭、斯洛伐克等。

三周之後,7月20日台灣外長吳釗燮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雖然具體日期尚未公佈,但這是台灣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立代表處後,相隔18年再次在歐洲國家設立代表處。更引起關注的是,根據台灣方面的報導,這將是在邦交國以外的國家首次正式使用「台灣」作為國名。在德國,相應機構的正式名稱為「駐德國台北代表處」

Gabrielius Landsbergis  Außenminister Litauen
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圖片來源: Mindaugas Kulbis/AP/picture-alliance

立陶宛退群17+1

自去年10月以來,立陶宛新上台的政府執行推動發展同台灣的政經關係的路線,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憚以犧牲同北京的關係為代價。

今年5月,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宣佈退出由中國與中歐與東歐國家所組成的17+1合作機制,強調這個機制可能會分化歐盟。此前2月9日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的「17+1」首腦視訊會議,立陶宛是少數幾個只派出部長、而不是總統或總理出席的國家。

同樣是在今年5月,立陶宛議會以五分之三多數通過定義中國對待維吾爾少數民族的行為為「種族滅絕」,由此加入美國丶加拿大、英國和荷蘭等以同等形式譴責中國的行列。

台灣爆發疫情後急需疫苗,為表達對台灣的關切和友誼,6月22日立陶宛政府宣佈將在今年9月底前向台灣捐贈2萬劑阿斯利康疫苗,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在推特發文表示,他很驕傲能與台灣人團結抗疫,並寫道:「愛好自由的人們應相互關照。」緊接著,台灣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以立陶宛語表達感謝之情。

Infografik Chinas Investitionen EN

為吸引華盛頓的關注?

至於立陶宛這個人口不足300萬的小國為什麼屢屢觸及「紅線」跟中國叫板?有專家認為,除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之外,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立陶宛與中國之間沒有很深入的經濟合作,這讓中國政府很難運用經濟利益的槓桿來向立陶宛施壓。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19年立陶宛與中國雙邊貨物貿易額僅為13.5億美元,中國位列立陶宛出口市場的第22位,進口來源國的第10位。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字顯示中國在立陶宛自2005年至2020年幾乎沒有投資。

立陶宛退群「17+1」之後,德國之聲曾發表評論認為立陶宛希望「其強硬的對華路線會引起華盛頓的關注,畢竟美國是立陶宛最重要的北約盟友。同一些對北約已心生厭倦的歐洲國家相比,立陶宛一直對北約持極為堅定的支持立場。」

「這樣一來,立陶宛既發揮了遠遠超越本國實力的政治影響力,又能獲得華盛頓的認可。」

疫苗換泡芙 台灣立陶宛禮尚往來

(綜合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