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勞工風波顛覆「世界工廠」模式?

2010年6月10日

深圳富士康公司發生的員工連續自殺事件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近日富士康宣佈的連續加薪措施和佛山本田工人罷工要求加薪的事件,更是讓中國問題觀察者開始思考中國廉價生產模式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費多麗(Doris Fischer)認為,中國告別低勞動成本的過程實際上已經開始。

https://p.dw.com/p/Nn6V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國近來連續發生了工人自殺與罷工事件。您認為這是否是一個契機,將會使得今後中國社會公正的問題得到更多重視?

費多麗:是的。中國近來發生的一系列罷工事件發出了明顯的訊號,顯示出中國的社會衝突正在增加。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有意思的現象是,那些政治精英或者至少有部分發言權的人也認識到,現在是開始關注工人的權利的時候了。

德國之聲:勞動成本低和勞者權利有限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因素。如果這些現在正在改變,中國未來的可供選擇的經濟增長道路會是什麼樣的?

費多麗:中國政府和思考這些問題的中國人都認為,有兩件事要做。一是以技術革新和知識為動力的發展來替代勞動密集型的經濟發展,二是推動可持續性發展,對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雖然這樣的發展策略目前還只重點侷限於一些產業領域。但是至少有些中國政府官員已經開始認識到綠色技術是未來。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從這一轉型?您認為實現這一轉型的可能性如何?

費多麗:這種思路幾年前就已經被中國政府採用。但是認識到勞工問題讓中國政府感到害怕。這一問題的討論兩三年前就有了,並且一直在被討論。這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去尋找新的思路或模式。最近幾年新提出的能源政策就是這一思路驅動下的結果。在政治層面上有了行動,一些企業也開始有所行動。中國能為自己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我相信這種可能性已經存在。問題是這一模式是全球化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樣的發展計劃在部分上顯然也與這一思路有關,即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它國家。

德國之聲:您認為最近中國發生的工潮會導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它國家嗎?

費多麗:這至少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你不會在還沒有為本國人民能提供其他類型的就業崗位時就將這些生產轉移到國外。我們早就觀察到,由於各種原因,其中包括勞動成本增加,一些生產實際上正在從中國轉移出去。雖然同時也有很多工業生產也正在進入中國,但中國政府不再對勞動密集型生產感興趣,他們很明顯更願意對知識密集型產業甚至對研究機構進行投資。

採訪記者:胡曉光(Thomas Bärthlein) 翻譯:瀟陽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