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人為什麼不肯花錢?

德國之聲中文部2009年1月2日

商報認為中國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以刺激國內消費彌補出口損失的目標難以達到。該報分析了中國人不肯花錢的原因。南德意志報中國年輕人也開始省錢,名牌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也越來越難。德國之聲摘譯如下。

https://p.dw.com/p/GQl5
北京的促銷活動圖片來源: dw/xiao

商報說:"作為世界第四經濟大國的中國無法與全球經濟衰退脫鉤。同樣,中國的經濟也沒有強大到能使世界其它地區擺脫危機的程度。"

"由於害怕生活無著,中國人現在把金錢抓得很緊。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金融危機發生前就是這樣:過去幾年,中國的個人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已明顯下降到37.1%,而美國的這一比例比中國高出近一倍。

"如果中國在存款率極高的富足年代都不能促成私人消費,那麼在危機時刻又如何能成功地做到呢?中國人熱衷儲蓄有其原因:中國缺乏社會保障,只有現金才是養老、治病和防備事故的有效保險。

"世界銀行駐北京代表道拉爾說,中國政府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就必須首先建立理智的社會保障體系。但即使中國領導人在危機壓力下現在就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等到這一體系開始運轉還需要多年時間。等到人民產生有保障的感覺,又需要一段時間。專家們認為,只有到那個時候,中國人才會把自己儲蓄的錢用來購買電腦、家具和汽車。

"如此看來,中國在2009年幾乎不可能出現人們所期望的消費紅火的現象。對於西方來說,這不是新年伊始的好消息。中國人自己對不斷擴大的危機也日益感到不安,經過三十年的經濟繁榮和正面宣傳,他們對這樣的局面完全沒有思想準備。"

中國的年輕人更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南德意志報注意到,中國年輕人是近年來從經濟發展中受益最多的群體,"他們認為自己的前程只能朝著一個方向:筆直向上。"但現在他們突然發現,有工作的也會失去工作,沒有工作的難以找到工作,自己的前途面臨危機:

"20至30歲的中國人過去是最樂於消費的一群人,現在他們發現必須節省用錢。一名姓郭的年輕人在網路上宣傳所謂的'百元周',也就是每星期只支出一百元。幾個星期內,'百元周'發展成了群眾運動。中國年輕人在網路上公佈自己的生活費支出,包括在小賣部買一瓶水的費用,以此向其他網友獲取節省開支的訣竅。

"對於中國今年600萬即將畢業、走上勞動市場的大學生來說,前景也不美妙。南方周末報說,'提供給這些畢業生的工作越來越少。'大型招聘會變得越來越擁擠,官方的新華社證實,'大學生和辦公室職員為自己在勞動市場上的前途擔憂。'不久前,上海一家公司招聘一名前台接待員時,竟有數百名復旦或交通大學等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竟相應聘。"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