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就業市場評估報告

Silke Oppermann2008年1月26日

全球2/3就業人員的工作年限超過15年,具體人數高達30億,這一數字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世界不同地區的就業市場究竟如何?6年來,國際勞工組織每年提交一份評估報告,對世界9個地區就業市場的平均數據進行總結。記者在日內瓦走訪了該調查報告的作者施密德(Dorothea Schmid),給德國之聲發來如下報導。

https://p.dw.com/p/Cy0P
上海南京西路工地上的工人們(德國之聲記者拍攝)圖片來源: DW

先是不好的消息:2008年,全球失業人數估計還會增加500萬。首當其沖的是面臨經濟蕭條的美國。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油價的持續攀升。但好消息是:絕大多數國家首次有望克服美國次貸危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儘管數天來全球股市狂洩,但出現世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並不大。國際勞工組織相關報告的作者多羅特婭-施米特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我們看到,個別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快,完全不依賴於美國的經濟走勢。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認識到,目前世界各地區間相互聯繫。這就是說,一旦美國出現了經濟危機,亞洲和歐洲就會加強彼此間的貿易,從而補償因美國造成的損失。」

2007年,東亞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經濟增長率為10.4%。而南亞則是全球第二大創造就業市場的引擎。在全世界4千5百萬新的就業崗位中的近30%出自東亞地區。但該地區的許多工作崗位不符合世界勞工組織定義的「人道」標準。施米特說:「人道就意味著,僱主能為雇員支付足夠的薪水,使他們不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這也意味著,要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險體系,保障雇員在失去就業崗位後不會陷於貧困之中。也就是說,就業人員在工作崗位需享有共同的決策權,保障就業人員享受健康的勞動條件。」

儘管缺乏人道標準,但亞洲地區的許多新的就業崗位依舊使許多居民擺脫了貧困。10年前,東亞地區60%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日只有兩美元,今天,這一比例為35%,降低了近一半。在亞洲,服務產業創造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該產業首次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就業人數佔所有從業人員的42%。施米特指出,工業在此扮演的角色則要小得多,「我們大家總是談及中國製造的產品,認為,因為大家都在消費中國產品,會使中國工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中國服務產業創造的就業崗位要多得多,增長速度也快得多。」

農業是使非洲居民過上更為富裕生活的關鍵因素,在非洲大陸,雖有工作但卻無法擺脫貧困的居民比例最大。在撒哈拉以南地區,80%的居民每日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我們發現,在非洲大陸,恰恰是那些在農業領域啟動現代化進程的國家裡,越來越多的居民重陷貧困之中。這其實是不邏輯的,因為貧窮人口,也包括非洲的貧困居民始終生活在農村地區。」

中東和北非的失業率最高,達11%。而全球平均失業率為6%。婦女更是首當其沖。這一潛在的危險和持續的經濟危機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員施米特指出:在爆發經濟危機以後,勞動市場的恢復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而減少貧富差距的最佳途徑是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促進勞動生產力發展間謀求平衡。拉美為此做出了榜樣,成功地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