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22年中美關係主軸:「緊張管控」

William Yang
2021年12月23日

德國之聲專訪獨立學者吳強,他表示,中美在2021年於許多領域都持續深化雙邊對抗,也指出,中美雙邊關係2022年會以「緊張管控」的主軸持續發展。

https://p.dw.com/p/44jbp
Symbolbild USA China Beziehungen
中國獨立學者吳強分析,中美兩國2022年都會進入到一種邊緣性戰略中 (brinkmanship),避免雙方的緊張加速或升級成一種危機狀態,但雙方同時又有意識的維持這種緊張狀態,這是雙方國內政治都需要的。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B. Trotzki

德國之聲:中國與美國在2021年因在國際關係丶外交與人權等多個領域互相對抗,導致雙邊關係越來越緊張。在美國持續呼籲各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情況下,您認為這兩國的雙邊關係在2022年會持續緊張嗎? 

吳強:我相信這種緊張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包含在人權丶地緣政治與安全等領域都會繼續保持一種緊張的態勢。這個態勢是中美雙方領導層都樂於看到的,也是預料到的。我不認為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會採取一些有效的手段來降低這種緊張的程度。當然他們會控制,如果說2021年中美關係的變化若對2022年有所啟示的話,簡單地講中美關係在不久前的習拜電視峰會後,我相信他們會正式進入一個「緊張管控」的狀態。

這不是一種危機管控,而是一種「緊張管控」。這種狀況很有意思,應該是中美都進入到一種邊緣性戰略中 (brinkmanship),避免雙方的緊張加速或升級成一種危機狀態,但雙方同時又有意識的維持這種緊張狀態,這是雙方國內政治都需要的。我認為這種緊張會持續下去,但不至於到一個危機的程度。這才是今年中美外交關係為明年的啟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德國之聲:美國過去一年與台灣互動的頻率越來越高,也支持立陶宛等國家增進與台灣的關係。您認為在2022年,在台灣的議題上,中美雙方可能如何去應對?

吳強:台灣問題當然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確實有隨時發展成危機,導致中美對抗的危險,這種危險性長時間來說不會消失,還會越來越緊張。但是,在拜登上任後一年,中美關係處於一種相互試探的狀態,有表面上的緊張,但沒有實質上的危機。實質上的擦撞都在展開,在台灣問題上也在展開擦撞,南中國海底下兩台核潛艇也在發生擦撞。

各界對於這些情況有的是秘而不宣,有的則是採取管控的方式,尤其是明年是中共的二十大,也是習近平關鍵任期的轉換,台灣問題應該是中美關係當中繼續會緊張,但不至於危機化的議題,因為認為危機化的局面都是北京不樂見的,因為會影響到中國領導層的權力更迭。北京目前在台海問題跟中美台三角關係上,實際上是戰略的主動方。只要北京不願讓台海關係失控,基本上台海問題不會太升級。

但是,也許外界會看到台美關係進一步走向緊密,包含合作與軍售,還有歐洲各層面的外交戰,台灣2022年會成為比2021年在西太平洋地區成為更耀眼的政治焦點,但是大的框架應該還是由中國作為戰略主動方,他們並不願意看到台海處在一種失控的狀態。他們會穩步推進,包含用「灰色戰略」等作法對台海周邊的區域進行蠶食,但基本上中國都是處於戰略主動方。

在中美關係還沒到達接近攤牌戰略決斷的漫長臨界點時,台灣問題還都不是目前或未來一年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台灣問題仍然是要服從中美關係大的格局,中美關係目前的格局從各方面來說,都沒有做好在台灣議題上進行衝突丶對抗或攤牌的準備。所以,明年以及未來一至兩年,雙方在台灣問題上會有小的衝突,但基本上還是處在一個中美關係尚不明朗,雙方都比較忌憚,在摩拳擦掌做準備的喘息階段。

我個人是傾向於認為,未來一兩年台灣問題不是中美關係中最嚴重的問題。中美關係今年經過一年的試探與觀察,只是朝向一個緊張管控的階段。我相信這個緊張管控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中美關係在北京明年20大後,才會進到實質層面上的一些戰略上的談判,而且這個轉折點可能是以中美就中導問題展開正式的談判。

也許到那之後,台灣問題才會進入中美間的談判桌,這其實是北京不願做的。在此之前,這種戰略上不確定但和平的窗口期還相當漫長。

德國之聲:中國與美國在拜登上台後,在經貿領域有展開一些雙邊對話。但同時,中國國內在如房地產等產業都面臨巨大壓力。部分外國專家認為,中國會在自身經濟發展越來越緩慢的情況下,選擇在經濟方面擴大跟美國的合作。您認為在「緊張控管」的架構下,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嗎? 

吳強:經貿領域會跟氣候變化有關,而中國與美國在氣候變化的合作即便有可能。但在經貿問題上,中美雙方仍然是處在一個緊張管控的領域,這個領域是很複雜且動態的,恰恰是需要像劉鶴這樣的人來繼續主持中美關係。繼續進行我相信是雙方都願意看到的,而且事實上也不得不為之的一個作法。

這是承認中美在全球化當中經濟貿易上的利益,但是顯然這種中美關係緊張,實際上在貿易領域展開的是最多也最直接的。雙方在這方面的籌碼也是最多的。從太空丶南中國海到台灣,這些領域的籌碼,其實雙方有籌碼但很難運用,因為是高度敏感性的。反而是在經貿問題上,雙方籌碼很多,雙方的對抗會繼續以非關稅或其他方式的貿易戰繼續進行。

Wu Qiang
吳強認為,中美兩國2022年在經貿領域的脫鉤會越來越明顯。這些脫鉤未來應該會以深化的方式進行。圖片來源: LEO RAMIREZ/AFP/Getty Images

比如說以各種制裁丶限制或技術封鎖來進行,我覺得這些恰恰是美國方面掌握有主控權的。包含美國在央行丶美聯準的貨幣政策,都有相當主動權。美國不會過於小心地在貿易政策上減少對相關中國企業或貿易的相關封鎖或制裁。在這個領域,我相信2022年美國對新疆或香港的制裁,以及所有技術封鎖的制裁只會更多,不會更少,而且可能會用新的方式。

比如說圍繞著CPTPP或其他形式的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包含吸收台灣在內,或各種對勞工權益的強調,我相信未來一年,中美兩國會以一種另類貿易戰 (Alternative trade war) 的方式高密度進行對抗。

德國之聲:那這些越來越激烈的貿易戰對抗,會讓中美之間的產業脫鉤的狀況越來越明顯嗎?

吳強:我相信經貿領域的脫鉤會越來越明顯。這些脫鉤未來應該會以深化的方式進行,這個深化是很有意思的,應該能代表中美在經貿領域仍繼續交流,但對全球化跟地區自由貿易的主導權,還有脫鉤的加速,其實會形成一種新型貿易戰,也就是一個供應鏈戰爭。

供應鏈戰爭可能會在明年成為公眾談論的一個概念,而且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戰爭可能也是在明年才正式打響。

德國之聲:在拜習會後,中美兩國似乎對於在氣候變化進行合作達成共識。但您認為雙方在這個領域的合作,可以被延伸到其他領域嗎?

吳強:我相信在氣候變化的合作更多是象徵性的,畢竟它是一個長期議題,而且在今年是因為有格拉斯哥的氣候峰會,有一些現實的國際共識需要達成,所以中美當然是以合作作為號召。但中國在過去一年,因為氣候變化激進的政策,其實已經付出相當的代價。

過去半年,中國不少企業因為氣候變化問題,被迫停產或減產,民生也受到電能供應短缺的影響。電能供應短缺一方面是受到煤用量的嚴格限制,一方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大量的使用,已經佔據相當大的民生用電份額,影響到正常的用電,但中國的電力結構並未適應這種新的變化。

中國在深受這些激進政策之苦。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其實對明年內部經濟目標也是強調要穩。在求穩的情況下,中國在氣候變化更多是降低氣候變化對內部的負面衝擊,換句話說,它會保有產業結構,保持各方面穩定,不會太急於像過去幾年習近平主導的激進氣候變化政策來引起大的震蕩。

在這種狀況下,氣候變化對中國與美國在外交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外交噱頭,而且它不會影響到中國降低對全球各地區石油與天然氣的採購。氣候變化實際上對中國各方面地緣政治的影響是很小的,基本上是變成一個中國尋求道義制高點的旗幟,並非意味著中國要因此尋求一種新的地緣政治。

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要追求一種基於氣候變化的新地緣政治。中國所有的擴張跟外交都是相當老套的,是在舊地緣政治上繼續進行爭奪跟擴張。中國的外交實際上是相當分裂,所以中美在氣候變化上的合作都是口頭跟象徵性的。他們以口頭空談來掩蓋雙方在所有其他領域展開的全面加劇且深化的緊張。氣候變化上的合作只是一種安慰劑。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