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10年:香港的妥協、進步和迷茫

2010年12月26日

2010年對中國而言是相對平常的一年,然而,香港的一些觀察家們卻用「內政大幅倒退,外交一籌莫展」來形容這一年中國的內政外交。對香港而言,這一年卻意味著妥協、進步、迷茫乃至迷失的多重含義。

https://p.dw.com/p/zpq6
2010年6月4日,香港民眾舉行悼念六四集會圖片來源: AP

妥協背後的無奈與理性

這一年香港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今年六月香港政改方案的奇跡般通過,以及在這之前在北京和香港民主派之間的對話、妥協和共識。

眾所周知,香港以爭取普選為標誌的民主運動已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其核心是特首和立法會直選。2005年,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一份被形容為十分保守的政改方案,遭到立法會反民主派議員的集體否決,以至於後來被北京職責為"令香港政改步伐停滯"。2007年,北京做出2017年特首直選,2020年立法會直選的決定,其間的關鍵是如何做出在這之前的2012年的政治體制安排,以體現循序漸進的穩妥原則。

與立法會直選相比,特首直選僅涉及選舉委員會,因而操作上相對較為簡單。立法會安排的焦點在於,是否或如何取消由港英時代遺留下來、無法完全體現民主原則的功能組別。泛民主派從直選立場出發,主張一步到位取消所有功能組別,而北京則從穩定和便於掌控的角度出發,主張逐步取消功能組別。

今年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基本上延續了2005年的保守風格,因此遭到泛民主派在開始階段的集體反對。雙方僵持不下,眼看著6月23日立法會表決在即,若這份方案再遭否決,那將意味著2012年的政制安排只能原地踏步。

就在表決前一個多星期,北京駐港機構中聯辦與香港民主黨開始對話,其後幾天形勢出現峰迴路轉,雙方竟然戲劇般地達成協議。雖然達成的妥協細節在一些激進人士看來,幾乎形同"小兒科游戲",但這畢竟是北京與泛民主派的第一次正式溝通和妥協。這導致後來的政改方案的表決通過。

其後的背景,雖有很多人士自稱在雙方之間牽線,但最重要的有兩點:一、北京認識到,若再不作出妥協,則不但政改方案將胎死腹中,而且與泛民主派和香港民意的對決將日益明顯;二、香港民主黨方面則認識到,政治終究是妥協之事,而且在公民黨近年勢頭日上的情況下,民主黨若在未來不想被邊緣化,則必須殺出一條血路,為該黨未來在香港政壇的崛起鋪平道路。

其間一個更為深層的背景是,雖然在過去香港民主化的對決中人人都知道,香港特區的背後是北京,但今年香港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香港民意開始逐漸將矛頭指向北京;2010年元旦香港傳統的示威遊行,首次不將遊行目的地列為香港政府總部,而是北京駐港機構-中聯辦。北京與香港部分民意的短兵相接態勢,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與香港民主黨做出的對話決定,既出於無奈,也體現了一定的務實精神。關鍵是,在這務實精神的一大步之後,未來的京港關係和香港內部局勢如何發展?

北京對港出現新思路?

從京港關係來說,北京與香港民意的對決立即得到舒緩。同時,北京任命了原駐聯合國大使、外交部黨組領導人王光亞接替廖暉,擔任港澳辦主任。這是繼王毅擔任國台辦主任之後,又一位高級外交官出任港台系統的最高執行官員。

從對王毅和王光亞的任命,似乎可以看出胡錦濤對港台問題的一些思路端倪,那就是:一、盡量擺脫原來對台和對港澳系統的傳統人脈和陳舊思路;二、盡量在對台和對港澳問題上糅合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雖然王光亞上任後還沒有實質性的舉動出台,而且一如王毅在對台問題上的實質決策權十分有限,王光亞在港澳問題上更多也只是執行官,而非決策者。王光亞未來的作用,恐怕更多只是一個長袖善舞的執行者,難以期待他會對北京的港澳戰略有根本性的影響。

雖然如此,北京對香港民主黨做出的妥協,從北京的特點來看,已是一個巨大的調整。在香港回歸中國十三年之後,北京終於開始願意對一個多元的自由世界做出一定妥協。雖然這種條件是有條件和限制的,但這終究在謹慎中開啟了一條不歸之路。同樣,對香港民主黨來說,對話和妥協之舉既有對香港政治發展全局的考慮,同時也有該黨自身的策略考慮。但無論如何,這都是香港泛民主派走向務實和更為建設性的第一步。

香港民主黨分裂提出新課題

北京和民主黨的對話之後,民主黨與香港泛民主派的關係歷時出現了微妙跡象。經過半年的互動,今年聖誕節前,30名民主黨成員宣佈集體退黨,理由是與該黨高層的理念不合。民主黨內部的"地震",雖然用該黨主席何俊仁和副主席劉慧卿的話來說,對該黨影響不大,但還是折射了泛民主派在未來走向上的一些深層困惑。

這些困惑歸納起來就是:一、泛民主派究竟如何定位自己的反對派角色以及香港民主運動未來的方向?二、究竟如何評估北京以及香港對北京可以產生的作用?三、香港未來究竟能否對中國大陸產生更為深遠和建設性的影響?四、香港若要尋求對中國大陸產生影響,是否需要通過對抗開始磨合?對抗是否可能導致"被出局",而磨合又是否可能導致"被馴化"?

這些不但是香港泛民主派已經碰到而且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且也涉及到"一國兩制"的香港未來如何才能在中國大陸的政治文明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坦率地講,回歸中國十三年來,香港在中國進步中的角色在日益下降和淡化,而香港被日益發展和自信乃至傲慢的中國大陸所同化的現象,卻日漸明顯。

另一些更深層的問題

與此同時,這一年裡,前房屋及規劃局常任秘書長梁展文受聘"新世界中國地產公司"的醜聞,也成為香港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回歸中國後,香港政界與商界之間的利益輸送時有曝光,令人對香港公務員體系的獨立和廉潔產生擔憂。

另外,早前有傳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有意籌組新政黨,備戰下屆立法會選舉。葉劉淑儀1日證實,與同為匯賢智庫的史泰祖作為召集人,籌組新黨,取名新民黨(New People's Party),更認為早前退出自由黨的田北辰是新民黨副主席的合適人選。葉劉淑儀是眾所周知的北京心儀之人,她的復出和在政壇東山再起,尤其是此次組黨之舉,對未來香港政壇的影響值得關注,而這與之前另一位民主色彩濃厚的女強人陳方安生的淡出似乎在這一年裡形成鮮明反差。

如前所述,香港回歸中國十三年,出現了不少深層困惑,其主要焦點在於:香港在未來中國大陸的政治文明進程究竟中,究竟應該或可以扮演什麼角色?2010年北京與香港的妥協只是第一步,未來雙方怎麼走?香港主流社會對此是否有一個清晰的思考和定位?這都是2011年值得繼續觀察和推進的地方。

作者:李華(香港特約記者)

責編: 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