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Weizman in Berlin und Bonn - Normalisierung und Irritationen

2009年8月24日

以色列前總統埃澤爾‧魏茨曼1996年對德國的訪問極具代表性地表明,德以關係雖已實現正常化,但仍非正常。

https://p.dw.com/p/JGMQ
德國總統赫爾佐格和以色列總統魏茨曼(右)在西柏林機場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作為第一位在德國聯邦議院發表講話的以色列總統,埃澤爾‧魏茨曼--按照他的話說--是背著"記憶的包袱"於1996年1月16日出訪德國的。歷史的陰影揮之不去,魏茨曼此行並不輕鬆。他呼籲聯邦政府及議員加大對新納粹主義和種族歧視的打擊力度。

Helmut Kohl und Eser Weizman
柯爾總理對魏茨曼在聯邦議院的演講表示衷心感謝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與其說是魏茨曼的演講,倒不如說是他的一句責難在德國輿論界掀起了波瀾。魏茨曼批評說,大屠殺過去了整整50年,猶太人依然還在德國生活,而不是移民以色列。在魏茨曼看來,只有以色列才是猶太民族的未來保障。很多人對此表示反對。一些猶太裔的知識分子強調,他們是自願生活在這裡的,絲毫沒有恐懼和害怕。時任聯邦議院議長的聚斯穆特女士(Rita Suessmuth)當著魏茨曼的面對德國的猶太人團體表示感謝。

整裝待發

走還是留?這是戰後返鄉的猶太人提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標誌性的圖案是一隻理好的行李箱。大屠殺的倖存者們深知追究納粹罪行的不易,又見反猶主義呈現死灰復燃的跡象,不禁懷疑他們是否真能以德國為家。但是,許多猶太人還是留了下來。更值得稱道的是,自90年代以來,尤其是從前蘇聯湧入一批猶太裔移民之後,猶太人團體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對於以色列政治家來說,承認猶太人在德居留的合法性依然是一件難以容忍的事情。只要德國人與以色列人相遇,過去的傷痕便會隱隱作痛。

1952年雙方簽署的對以色列支付賠款的協議在兩國都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聯邦總理艾德諾與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裡安1960年在紐約進行的歷史性會晤既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件,又被以色列政界視為挑釁。不過,艾德諾依然評價說:"我相信,本-古裡安與我之間的這次會面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全世界開始相信,我們真的進入了和解階段。"

走向正常化

Flash-Galerie Deutschland 60 Jahre Kapitel 3 1969 – 1979 Terror in München
一名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綁架以色列運動員的恐怖分子戴著面具出現在陽台上。法蘭克福攝影師Kurt Strumpf的這張照片贏得了1972年世界新聞攝影大獎圖片來源: AP

五年之後,德以建立外交關係。首任大使羅爾夫‧保羅斯(Rolf Pauls)還清楚記得他上任時遭到了抗議。他認為,經歷過那麼可怕的事情,即便是在戰後20年邁出這一步還是有些"為時過早"。

但是現實正在同歷史拉開距離。如何解決中東衝突逐漸成為兩國共同關心的新時期的話題。1972年,由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一手策劃的"慕尼黑慘案" 再次重創了兩國關係:事件發生之後,武裝分子劫持了漢莎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聯邦政府為瞭解救人質不得不釋放了3名被拘捕的"慕尼黑慘案"的襲擊者。以色列頓時一片嘩然。

一年之後作為首位聯邦總理出訪以色列的維利‧布蘭特為德以關係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具有特殊性的正常關係"。1975年,以色列駐波昂大使梅羅茨(Yochanan Meroz)則這樣表述:"我相信,兩國關係在相當程度上正常化了,但還不是已經正常了。"

羞恥和寬恕

25年之後發生了一個小小的奇跡: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在以色列國會面對公眾發表了一個備受矚目的演講。他用德語發言,請求以色列"原諒德國人做過的事情。"2005年,他的繼任人克勒也赴以色列作客,慶祝兩國邦交40周年。克勒保證說,"德國將信守不渝地支持以色列及其人民。"德國總理梅克爾2008年在慶祝以色列建國60周年的慶典上表示:"德國為大屠殺感到羞恥。我要向遇難者鞠躬,向倖存者鞠躬,向那些幫助過他們逃生的人鞠躬。"

Bundespräsident Johannes Rau in Israel
2000年2月16日,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左)和以色列總統魏茨曼在以色列議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承認對以色列的存在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及維護猶太人國家和平安全的權利是德國國家原則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關於大屠殺否定者、極右翼黨派,以及新老反猶主義者的討論在六十年代還曾一再觸怒以色列人,並引起在德猶太民眾的不安。然而,中東衝突的風起雲湧使得兩國特殊關係的歷史宿怨得到緩解。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主席克諾布洛赫2002年當著以色列前總統卡察夫的面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作為猶太人在這裡生活是完全可能的。沒有理由離開這個國家--雖然還是有很多人稱它是謀殺犯之國。"

作者:Cornelia Rabitz / 亞思明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