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趨弱的多重意義
2013年7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貿上月同比出人意料明顯下降,在國內外引發憂慮。7月11日一期的《新蘇黎世報》刊登的記者從北京發來的一篇文章對此有如下分析: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過渡期,這一過渡過程加強了外貿的虛弱訊號。……有一點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今年3月上任的中國新政府有意加快這一過渡,並通過結構性改造鞏固相關程序。中期看,需要通過擴大內需解決地方政府過度欠債問題、解決因大量不良貸款、快速增長的放貸和複雜可疑的金融產品而陷入困境的銀行問題、不再以國家大規模投資作為刺激增長手段。 「然而,存在著大量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基本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土地,它對李克強為首的新政府雄心勃勃的城鎮化戰略具有極重要意義。
「這一過渡正好是在全球經濟氣候不佳的困難條件下展開。而這一過渡之所以引起憂慮也是因為如下的原因:它消除了很多人誤認為的中國穩定高速增長數字的光環,並導致產生不安。這一點尤其在6月底銀行間同業拆借交易中出現的錢荒現象裡暴露無遺。央行及黨和政府在短期內不給各銀行注資,不僅使大銀行,也讓投資人和實體經濟惶恐不安。而政府不採取措施扭轉增長弱勢,這一點也讓許多觀察家和包括外國投資人在內的市場參與者備感困惑。
「國家領導層的行動並非總是明智,這一點也同複雜的決策程序和共產黨內對利益分配的考量有關。重要的決定在今年10月的現屆中共中央第三次全會上才會作出。屆時,至少將透露出更多有關實際的改革方案的細節。」
增長與政權
《南德意志報》有如下評論:
「中國國內先是股市大跌,銀行相互間不再借錢,隨後是內需明顯減少,通膨增加。現在,出口也顯示弱勢。中國出口與去年相比減少3%以上。糟糕的消息越來越多。經濟增長速度每年還超過7%。聽上去不錯,但這一增長已不再具有持續性。
「直至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的增長多少還算平衡。在危機的第一年,出口回落,數百萬民工突然失去工作。政府迅速實施巨額投資計劃,但解決的只是表象問題。自那時以來沒有多少作為。在北京,對經濟降溫的害怕情緒太大了,對政治後果的憂慮太大了,因為,共產黨執政的唯一權力依託,就是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
「現在,時間緊迫了。中國經濟必須變得更綠色、更有效、更具創新。與其前任不同,李克強總理一定明白,對他的國家、對數億中國人,尤其是對他所在的黨來說,以下一點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沒有深層經濟改革,政治上是死路一條。」
摘編:凝煉
責編:葉宣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