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爭奪資源不惜動武
2013年4月9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全世界原料需求增長的同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動武的危險也在增加。
北美和歐洲的工業國家以及日本是傳統的原材料消費國。雖然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20%左右,但是全球80%的資源被他們所消耗。近年來,原料市場上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特別是經濟蓬勃發展,人口眾多的中國和印度,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日益增加。
不斷增長的需求,提高了化石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氣的價值 ,也提高了人們對自己大門前財富的關注。中國與周邊海域沿岸國都對其有價值的海洋提出主權要求。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圍繞南中國海各島嶼的軍事衝突和對個別島嶼的佔領行動急劇增加。
豐富的漁業資源
中國海域是世界上最大和資源最豐富的漁場之一。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統計數字顯示,僅在南中國海的捕魚量就佔世界捕魚量的10%。 西澳洲大学海洋政治地理學專家富比世( Vivian L. Forbes)說,2012年在中國東海捕獲了約380萬噸的魚。自1960年以來,捕魚配額不斷提高,現在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但是海洋資源面臨著威脅。富比世說,過度捕撈和海岸地區的水污染給海洋資源帶來毀滅的危險。所有國家的漁民必須繼續前往公海深處捕撈,才能保障他們的生計。他們也因此越來越多地與各沿岸國的海上安全巡邏隊發生碰撞。這些安全部隊毀壞漁民漁網,逮捕漁民,沒收其船隻。
漁業是大多數沿海居民的一個重要經濟命脈。世界上任何地區都沒有像中國近海海域那樣受到如此頻繁的過度捕撈。中國海的魚等於是該地區成百上千萬的居民的"飯碗"。僅在中國,2006年就有超過800萬人從事捕魚業。除了中國之外,印度尼西亞是該地區的第二大捕魚國。其次是越南和菲律賓。在日本,也有20萬人從事捕魚。
捕魚業也是越南賴以生存的一個經濟領域。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的統計數字,2010年,捕魚收入佔該國國民生產總值的7%。
沒有化石原料就沒有增長
除了爭奪魚類資源之外,雙方的衝突主要是為了爭奪石油和天然氣。但現在還不完全清楚,南中國海到底蘊藏著多少化石燃料。由德國聯邦地質科學與資源研究的巴比斯(Hans Georg Babies)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因邊界糾紛,現在沒有一家公司敢於在更深的水域開始勘探。"
據估計,南中國海的石油儲量位於40億到300億噸之間。如果儲量達到300億噸,相當於整個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新加坡分析家沈則為(音譯)稱南中國海為"第二個波斯灣"。但是巴比斯對這一高估持懷疑態度。他指出,美國地質調查局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對南中國海進行過調查,能夠確認的石油儲量大約20億噸。
對中國東海石油儲量的估計也存在出入。美國能源訊息管理局(EIA)證實那裡蘊藏著800萬至1400萬噸石油和280億至5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是中國方面估計的數量高出一倍。
猜測助長衝突
柏林政治科學基金會的亞洲問題專家格爾哈特‧維爾(Gerhard Will )認為,對該地區蘊藏資源的部分不著邊際的猜測是導致地區衝突的主要原因。他說:"導致衝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估計不精確的和期望過高,如果能夠徹底弄清該地區化石原料的實際蘊藏量,人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共同制定出資源管理方案。"但是因衝突各方態度日益強硬,共同解決遙遙無期。一位菲律賓官員對國際危機組織(ICG)說:"在這些水域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合作可能性。"
作者:Ebbighausen Rodion 編譯:李京慧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