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美國

德語媒體:「美國恐懼」、「法國恐懼」和「德國恐懼」

2024年5月18日

針對美國最新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100%特殊關稅的政策,德國媒體紛紛發出譴責聲音,認為這是美國選戰期間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但在歐盟該如何應對的問題上,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https://p.dw.com/p/4g1re
未來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特斯拉 是否也要被「稅」?
未來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特斯拉 是否也要被「稅」?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VCG

(德國之聲中文網)位於德國西部城市杜塞道夫的《萊茵郵報》在其名為「西部之聲」的版面上刊登題為「一場破壞性的關稅競賽」的評論文章指出:關稅競賽短期內或許對少數人有利,但長期來看對所有人都有害,保護主義最終只會製造更多的輸家。

名為Antje Höning的作者在評論的開頭寫道:「乍看之下,這件事似乎很明確:中國通過補貼其汽車和太陽能產業來獲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為此,美國總統喬‧拜登決定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以此將其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然而,儘管拜登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政策卻是錯誤的。他為了保護部分工業,犧牲了其他企業獲得廉價原材料和消費者購買廉價中國汽車的機會。」

拜登在選戰如火如荼之際 拿出了向中國產品大幅增稅的殺手鐧(資料圖片)
拜登在選戰如火如荼之際 拿出了向中國產品大幅增稅的殺手鐧(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White House/ZUMA Press Wire/picture alliance

評論接著指出:「歐洲國家也會受到拜登關稅政策的影響:中國無法在被封鎖的美國市場出售的商品將湧入歐洲市場。然而,歐盟委員會若對此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將是一個錯誤。關稅不僅損害了歐洲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也容易導致中國報復性地封鎖德國豪華汽車市場。關稅競賽短期內或許對少數人有利,但長期來看對所有人都有害,保護主義最終只會製造更多的輸家。」

「這並不意味著歐洲應該容忍中國的不公平行為」,作者在結尾評論稱:「在涉及安全問題時,歐洲國家必須以法規回應,比如華為在德國移動網路中不應該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其他方面,貿易應該保持自由。歐洲製造商需要通過高品質的產品說服消費者,讓他們相信歐洲產品優於中國的廉價商品。」

《新蘇黎世報》:「歐盟不應跟隨美國」

針對美國最新針對中國產品大幅提高關稅的行為,瑞士的《新蘇黎世報》發表的文章題為「歐盟不應跟隨美國」,指出:「美國採取的這一措施顯然是總統喬‧拜登在選舉期間的純粹保護主義行為,歐盟不應被其影響。儘管歐洲議會選舉臨近,但布魯塞爾應謹慎考慮是否冒著貿易戰的風險進行報復,尤其是在中國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的情況下。」

評論稱:「雖然中國確實通過直接補貼支持過本國的企業,但在通過補貼提高本國企業競爭力方面,美國和歐洲也不是無辜的。因此,布魯塞爾應仔細權衡,是否值得冒險引發一場破壞性的貿易戰,特別是在中國政府幾乎肯定會採取報復性措施的情況下。」

法國品牌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存在感
法國品牌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存在感圖片來源: Renault

作者隨後深入分析寫道:「在應對所謂的中國汽車入侵時,歐盟這次表現出的是『法國的恐懼』,而不是通常所說的『德國的恐懼』。中國廠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對法國和義大利品牌以及大眾集團的一些品牌構成競爭。相反,寶馬、賓士以及大眾的奧迪和保時捷品牌幾乎完全專注於高端市場。而且,德國製造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非常成功,他們每售出三輛車中就有一輛是在中國銷售的,保障了大量德國就業崗位。相比之下,法國和義大利品牌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存在感。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這將對德國製造商造成巨大打擊。」

所以作者認為:「冷靜來看,所謂的席捲歐洲的中國電動車風暴目前還只是微風。2023年,中國汽車在歐盟市場的佔有率僅為2.6%,在德國則為1.3%。」因此作者建議:「布魯塞爾應超越單純的國家利益,確保市場競爭條件大致公平。然而,目前尚未到需要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本土供應商的地步。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消費者有利,因為他們可以從更多的選擇和更低的價格中受益。更激烈的競爭還將激勵本土供應商提升自己。相反,貿易戰將推高價格並減少供應。此外,歐盟如果一方面長期以來以氣候保護為由推動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卻阻礙外國供應商進入市場,尤其是那些有助於實現其目標的外國供應商——這將損害歐盟的信譽。」

《南德意志報》:「一項中國戰略」

德國《南德意志報》最近也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呼籲歐盟拿出「一項中國戰略」,在以此為題的評論文章中,作者Florian Müller指出:「拜登總統宣佈的關稅不僅影響電動車,還波及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總價值18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受到影響,而中國對美出口總額達4270億美元。因此,經濟影響是可控的,但象徵意義重大,因為這些關稅瞄準了中國政府認定的增長驅動力產業。」

文章隨後寫道:「因此,更有可能的是,北京將繼續對華盛頓採取現有策略:對來自中國視角的不公正挑釁(如晶片制裁和TikTok禁令)進行強烈抗議,但在報復上保持克制。這樣,北京可以在全球南方國家面前將自己塑造成美國帝國主義的受害者,並指責美國背離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儘管中國自己從未完全遵守這些原則)。」

作者隨後指出:「儘管有這些關稅存在,美國仍將繼續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美國政府希望通過關稅恢復失去的工業崗位是不現實的。例如,中國的太陽能公司近年來將生產終端轉移到東南亞,從而繞過了關稅。儘管這種方式成本略高,但中國企業仍然具有價格優勢。

從中看到歐洲機會的作者認為:「對於歐洲來說,這是一個採取不同路徑的機會。歐洲可以吸引在關鍵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中國企業,在當地進行生產,帶來就業和技術轉移……但同時,歐洲必須小心不要過於依賴中國技術,並保持自身工業的競爭力。雖然關稅可以作為工具,但需要有清晰的戰略支持。」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