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感動中國」的失效
2015年8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兩次爆炸,一首詩",《南德意志報》8月18日一篇關於天津爆炸事故的文章以此開頭。文章這裡指的是《濱海時報》編輯陳麗偉贊頌爆炸事故中的消防隊員和呼籲民眾團結一心的詩。
依據官方數字,目前已有114人在事故中喪生、70人失蹤。文章隨即寫道,然而從天津傳出的似乎也有好消息,"官媒中好消息尤其多"。"第一天,在廢墟中發現生還者;第二天,《人民日報》報導,郵輪的抵達和出港沒有受到影響;第三天,新華社贊頌了一名在醫院產子的傷者;第四天,防化特種部隊指揮官稱,居民可以安心睡覺了……。"
文章援引一名中國記者的話說,"中共有一種特別天賦,變災難為喜悅--特別是對於其自身的贊賞與喜悅"。
"這個有時奏效,又是不太奏效:在過去一些年,網路和社群網站曾對中共的訊息管控形成挑戰。然而在過去兩年裡,中共展現很多管控技巧,讓新媒體臣服於政治宣傳之下。"
"中共在以往災難事件中的常用手法是:宣佈災難不可避免,表現技術上的高效,呼籲全國上下團結一心。"
然而這一次,災難抒情行不通了。文章表示,此次天津爆炸的情況空前,當地危機管理實在太無能,以至於《中國日報》、《環球時報》這些黨的喉舌都變了語調。
爆炸中表現出的問題
《每日鏡報》周二同樣關注了天津爆炸。文章在開頭稱,將該事件稱為"一場工業事故"似乎有粉飾太平的嫌疑。
"破壞規模是一個問題,這讓一些人懷疑,這是否真的只是一場工業事故。而另外造成人們深究的原因是(訊息)不透明。為什麼即便在5天後公眾仍然對事故經過和緣由知之甚少?到底哪些物質被存放在那裡,其數量是多少?為什麼讓第一批救援人員沒戴防毒面具、沒穿防護服就進入極度危險區域?"文章反問道,在以上種種訊息不公開、不透明後,生活在事故發生地周邊的人們自然會質疑,其呼吸的空氣是否真的已經安全了。
文章表示,天津這場災難反映了"中國在拚命趕超西方工業國家時的圖景,展現了放縱下的資本主義的可怕嘴臉"。"這次的不幸並非單獨情況,甚至不是極端情況。採礦、汽車製造、輸油管道、空氣品質……,無論放眼哪個工業和生活領域,事故的頻率和造成的人身傷亡都觸目驚心。"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