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在通縮中陷得更深
2023年12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23年11月份,中國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和環比均下降0.5%。《法蘭克福匯報》線上版發表文章指出,對中國通貨緊縮的擔憂日益加劇。文章分析道:
"中國緊張的經濟形勢表現為通貨緊縮。 經過漫長的新冠防疫後,消費者缺乏信任。 房地產危機和政府自夏季以來就不再公佈數據的青年失業問題也令人不安。 如果通貨緊縮持續,可能會進一步削弱需求。 如果消費者希望價格繼續下跌,就會握緊錢袋。 而公司銷售疲軟,又必須省錢。這樣就會導致螺旋式下降的風險。"
文章認為,導致CPI下行的因素除了中國國家統計局官員指出的天氣偏暖、國際油價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提出的產能過剩的問題。該問題不僅存在於肉類行業,還存在於歐盟視為未來行業的許多領域,例如電動汽車生產、風力發電和太陽能行業。 文章寫道:"這些公司以通常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相互壓價。 由於一些競爭者是由地方政府維持運轉的國有企業,因此清理過剩產能緩慢或根本沒有進行。"
文章說,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澆滅了人們對政府將推出更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的期望。已公佈的報告表明,更多是與以前一樣出台一些孤立措施。 同時還稱要擴大內需。
世界秩序決定於中美競爭的發展
《新蘇黎世報》文章認為,世界秩序再次發生變化,和後冷戰時期幾十年的相對穩定不同,"今天,大國再次陷入膠著狀態"。
文章寫道,"這些新的全球緊張局勢的核心是無可爭議的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和中國。 預期中的老牌強國和新興世界強國之間的權力衝突會因制度衝突而凸顯及無情地加劇:中國向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開放得越多,其獨裁政權的政治穩定及其權力精英統治地位受到的威脅就越大。而美國認為自己不僅受到中國實力的威脅,還受到中國獨裁性質及其修正主義外交政策的威脅,即將美國視為強權政治擴張的障礙,並通過大規模軍備和軍事脅迫愈發讓鄰國感到危險。"
文章認為,美中的力量競爭和政治制度競爭如何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世界秩序發展的關鍵問題。如果習近平嚴厲、獨裁和激進的外交政策導致更大的經濟動蕩,很難估計該國可能會發生什麼:"其他人會接手並帶領該國重新走向合作和開放嗎? 被壓抑的憤怒是否會在某個時候以革命的形式爆發? 當前政權穩定的表像似乎令人信服,但專制統治國家的表面之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往往只有事後才能知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