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十五的月亮十一五圓?-聚焦中國環境問題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3月5日

3月3日,新華社報導說,中國在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對科研和教育的投資這些方面沒有達到第十個五年計劃的要求。這種公佈也許是走向一定透明度和坦率的好跡象。但與此同時,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也得到了表述。德國之聲記者在此先著重探討一下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

https://p.dw.com/p/84Zn
圓的月亮圓的夢圖片來源: AP

會前透露的內容及其潛在的積極歷史意義

德國許多媒體都報導說,據中國新華社周五的一篇文章,中國在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對科研和教育的投資這些方面沒有達到「十五」的要求。

在能源消耗方面,由於效率低,能耗超出十五對2005年底規定的要求27%。在環境保護方面,有害氣體排放量沒有達到比2000年降低10%的要求。在農業土地方面,十五的目標是到2005年底現有農業用地不得低於1.28億公頃,但實際上卻用於城市化而只剩下了1.22億公頃。教育投資方面,2005年教育方面的國家支出按規劃應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5%,但結果只達1.3%。只有52%的學生進入高中,原定目標是60%。

本屆人大即將通過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內容也略有透露,比如,到2010年,能耗要降低20%(標準煤)。

另外,在大會還沒有召開前,即周六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姜恩柱即公佈了2006年的軍費預算數字。

且不說這些數字後面反映了什麼自身領域內的問題。在大會前透露這些數字卻是一件好事。也許在兩個方面是史無前例的:一是,中國可能據此表示,它正在追求一定的透明度;二是,中國表示,它開始更多地發現和公開承認自己的不足甚至錯誤。如果這是一個開端,而不是臨時性的做法(比如公開軍費預算當然具有一定的反對陳水扁新動作的造勢性質),那麼這無疑是值得歡迎的,讓世人高興的,甚至可以說:中國的2006年兩會至少在這個方面具有歷史意義。

中國的環境問題實在太嚴重

要問起中國在去年給世界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此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松花江污染事件。這個100噸劇毒物質進入河水,最後甚至流入鄰國水域的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德國商報發表的的幾個來源為IEA的對照表是觸目驚心的:

每2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為0.25公斤,德國為0.45公斤,美國為0.55公斤,印度為1.93公斤,而中國是2.70公斤。

空氣污染程度,1999至2001年每立方米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柏林為6毫克,東京為18毫克,紐約為26毫克,孟買為33毫克,而北京:高達90毫克。

河流受污染程度,分一至五類,一類最好,五類最差,一至二類是可飲用的,三到五類是不可飲用的。中國2003年時的河流:一類佔5%,二類佔21%,三類佔16%,四類佔22%,五類佔9%,比五類更壞的佔27%。換句話說,中國的河水只有26%是可飲用的,74%不可飲用,有的情況極壞,可以用「有生命危險」來表達。

這些數字是不需要解釋的。它們實在是太說明問題了。

還有:知道賓士為什麼決定撤回1998年後在中國銷售的幾萬輛S級的車嗎?據稱是由於中國城市空氣污染太嚴重,通往油箱的過濾器容易被堵塞。而德國的汽車本來沒「想」那麼多。

想讓「十五」的月亮「十一五」圓就要提倡新聞監督

許多在德國生活多年的中國人說,他們對德國印象最好的就是:這裡的天空是那麼藍。也就是說:中國(城市)的天空是太不藍了。在北京和上海,白天看不見藍天,晚上看不見星星。只此一點,就足以說明差距。

中國公開承認(相信在政府工作報告裡將再次承認),環境保護方面的十五目標沒有達到。要在十一五中去爭取。應該說,這已經不是爭取的問題了,而是必須一步一步地去做到。因為,實在是不能讓那麼多中國人呼吸根本不能呼吸的空氣,飲用根本不能飲用的水了!

要讓十五的月亮十一五圓,除了有關法律措施的制訂和落實,在環保和環境安全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外,很關鍵的是本文已經提到的:透明度,坦率精神,還要加上「無孔不入」的輿論監督。也就是說,要把本屆兩會開創的和有待開創的一些精神化到環境保護和其它領域的實踐中去。

松花江污染事件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好多天後,有毒物質都快到哈爾濱了,還要隱瞞,還不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停水。這在國際上和中國國內造成了極壞的印象。中國政府看來是決心要從中吸取教訓了。

可是,記者面前放著的一份報導說,就在前幾天,兩組外國記者要拍攝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堆放場也遭到了阻撓。3月1日,法國記者茲坦科和他的兩名同事3月1日拍攝完廣東汕頭貴嶼鎮那個號稱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場後,遭到了30來個人的包圍,這些人要求他們把軟片交出來。茲坦科說:「我們談判了45分鐘,但接下來事情就失控了,他們搶走了我們的磁碟,並且告訴我們不許再返回這裡。」在此幾天前,一個日本記者拍攝這個垃圾場,遇到了同樣的事,他被沒收的不僅是軟片,而是所有的攝影器材。在這兩件事裡,法國和日本記者都向當地警察求援了,但警察不予理睬。

看來這是一個地方性的行為。也許,因為他們是外國記者,才避免了更大的災禍。但是,許多這類事情看上去都是地方性的。如果要說到透明度,要說到新聞的有效監督作用,中國就應該有適當的措施,法律規定,保護記者的新聞報導權利。而且這些措施或法律規定還要堅決地去落實。因為,在此只就事論事的說:要想在環境保護方面能夠真正「圓」夢,「圓」規劃,必須要支持與保護新聞監督這個工具。而且應該是不分內外。

想讓「十五」的月亮「十一五」圓需要「融匯貫通」

環境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環境的問題。如果完全地就事論事,那就很難真正解決問題。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如果能夠把能源消耗降下來,環境自然而然地能有所受益。

同樣根據上述IEA的對比表,在能源消耗上,日本每產生2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消耗的石油是0.11噸,德國是0.18噸,美國是0.22噸,中國和印度在這方面打了個平手,都是1.02噸,相當於日本的10倍。

然而,需要「融匯貫通」的東西遠遠不止一個能耗。比如:北京的空氣污染程度(就二氧化硫含量而言)相當於柏林的15倍,東京的5倍,紐約的3.5倍。是因為汽車的排放嗎?北京的汽車是很多,但是即使比柏林多,也不會多於東京和紐約。是因為工廠設在市區嗎?有一定的關係,但關係不是太大(當然這一定的關係也是要解決的)。北京和上海這些年都在努力把工廠從市區撤出去,撤到遠郊。比如上海的化工廠已經逐漸集中在了遠郊的漕涇。再說了,十幾年十十年前,北京上海是能見到藍天和星星的,而那時可能更多的工廠集中在市區。

北京上海有一個跟紐約、東京和紐約很大的區別不知道是否引起了注意:這些中國城市這些年來新建的大樓上排滿了空調的「蜂窩」。記者聽到過一種說法,北京上海這些年市內的超高溫跟這些空調大有關係。那麼這些空調對這些中國城市上空遮天蔽日的煙塵有沒有責任呢?有多大責任呢?還有家家戶戶都有的熱水器。

這些似乎跟環境沒關係的東西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對象。如果,北京上海的空氣污染與此有很大關係,那就不得不從這些方面同時著手。當然了,已經布滿全城的空調要拆掉全部用中央空調代替一時可能不現實,但至少再新建樓宇就應該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即使這個問題不好解決,也不得不一步一步地慢慢去解決。難道有誰希望自己的城市永遠不見天日嗎?

如上所述,解決環境問題其實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但是,即使「十一五」不能做到月亮滾圓,至少也應該努力讓它比「十五」圓一些吧?

平心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