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Heimkinder in Deutschland

Lamsfuss, Karin2008年3月26日

生活在教养院里的都是一些命运坎坷的孩子,他们不是孤儿就是因家庭不正常而被少年保护局接走,送进了教养院的。在这里成长的孩子,未来前途是不是真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毫无希望呢?幸好不是:德国全国教养院内,目前总共收养了大约6万名青少年儿童。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DUCo
让孩子们建造城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ZB

不过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孤儿,大部份都出身于缺乏爱和温暖的不正常家庭:例如父母吸毒或患有心理及精神病症。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的虐待和摧残。但这些家庭却经常不让少年保护局把孩子带走。教养院一般的名声不好,费用也不便宜。但偏见归偏见,教养院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前途其实还算不错。

我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我是老二。起先我们跟妈妈住在一起,后来妈妈交了男朋友,我们就搬到他那儿一起住了3、4年,之后又搬了出来。

马可的出生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他的母亲每天夜里出去替人打扫清洁,白天在家睡觉,爸爸早就遗弃了他们。马可出生之后,妈妈又跟3个不同的男人生了5个孩子。当马可进入青少年发育期的时候,脾气非常暴躁,有时还有暴力倾向。闲暇时间不务正业,还吸食毒品。

2006年马可进了教养院,当时17岁。院里共有大约100名青少年儿童。教养院的走廊上摆设着色彩鲜艳的艺术品,孩子们住的单人或双人房间,敞亮而温馨,每个房间都有一个朝向花园的阳台。马可说:”这是我的房间,床摆在靠窗的地方。我有一台电视和一台DVD放映机,还买了一套音响设备, 我可以随意装饰这面墙壁:粉刷、油漆或贴海报都行,但地板必须保持现状。”

2007年马可19岁时搬进了这幢所谓的"锻炼公寓",在这儿锻炼离开教养院后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打扫清洁、清理垃圾、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等。

马可生活里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他在初级主要中学中毕业后,获得了一个金属工的培训位置,这完全归功于教养院女教师的教导有方 。当马可写应征信的时候,女教师提供了大力协助。马可表示,教养院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规矩准则使他受益良多,这些是他在家从没学过的。马可指出:“我变得安静了。从前烦扰的事情太多,跟在这里完全不一样。这里可以说一切都井然有序,不慌不忙,让我能安心做该做的事。我也了解到,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最大的不同。”

丹尼尔19岁,他的母亲喝酒上瘾,无法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虽然勒戒过几次,都没成功。丹尼尔第一次被送进科隆儿童教养院时才4岁。他说:“一下要面对院里众多的孩子,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悄悄地站在一边儿,一声不吭。我从前是个极其害羞和胆小的孩子,不太会跟人搭讪讲话。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打交道,很难融入新的环境,这就是我当初所处的困境。”

在教养院生活多年以后,丹尼尔学会了如何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并培养出了信任能力。

去年夏天,他成功迈出了生命中的一大步,搬进了一套36平米的公寓住房。他用有限的家具把自己的家布置得温馨舒适,甚至在新环境里交了一些朋友。对于一个本性羞涩的人来说,可真不容易。丹尼尔表示:“从前我胆子很小,什么都怕。可今天我很愿意面对新的挑战,即使不能成功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我具有接受挑战的意愿,突破了自我的困境。我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例如在发生争执时,能从容而有礼貌地与人沟通,不会蛮不讲理,无理取闹。具备处理事情的能力,实在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丹尼尔目前在一所经济高中学习,将来想成为一名经济电脑资讯技术员。马可正在看报纸上的祖屋广告,准备搬出教养院了。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根据科隆儿童教养院院长的观察,院里70%的年轻人最迟19岁就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少年保护局每月为每名院童出资三千多欧元的前提条件。

大部份年轻人在离开教养院时都取得了中学毕业文凭、培训位置或一份工作,以及独立居住的一套住房。这真是教养院交出的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