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Menschenrechtsrat UPR

Andreas Zumach2009年2月17日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周末结束了第四轮对联合国所有192个成员国的人权状况审核。由此一来,已有64个国家完成了2008年引入的全球阶段性审核程序。但人权主义者是否对此寄予了过高期望呢?德国之声记者评论如下。

https://p.dw.com/p/GvYG
事关全球人权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 AP / Montage DW

在新一轮的审核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分别为16个国家分别举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人权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人数很多。轮到德国的时候,共有68个国家的大使要求获得三分钟的发言时间,而这是按照每天早晨先来后到的顺序分发给各国大使的。古巴的人权状况尤其吸引了100多个国家的关注,但鉴于时间因素,超过三分之一的代表都没有机会提问。参与气氛活跃并不意味着参与质量很高。就古巴以及其它几个国家的听证情况来看,最先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与人权没有太大关系,浪费了宝贵的发言时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拖延政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权听证会上都没有完全得逞,例如中国就必须首次在联合国历史上直面对其人权政策的尖锐质疑。而在引入全球阶段性审核程序之前,中国总能绕开此类辩论。

总的来说,全球阶段性审核程序第四轮听证会的调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纷争,具体落实到人权个例及其解决方案。但是,如同巴基斯坦在第三轮听证会中做出的负面表现一样,沙特阿拉伯也以所谓的伊斯兰传统为由,粗暴地驳回了与会代表对其人权政策的每一项指摘,从而否认了联合国大会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的普适性及不可分割性。

其他一些伊斯兰国家,如摩洛哥、巴林则表现得较为婉转,至少做出了一种可以就人权争议展开讨论的姿态。

一些西方国家和民主国家在尖锐问题上的反应也很难令人满意。当大家就印度人权状况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印度代表感到无法接受,仿佛这是对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侮辱。德国代表在回答关于难民、移民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的时候,也没能做到实事求是,而是一味地粉饰太平。

同以往的三次审核一样,非政府组织也在此轮阶段性审核程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他们搜集、整理的详尽信息,许多关键性的提问根本就不会摆到桌面上来。正因如此,尽管存在着种种不足,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全球阶段性审核程序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