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Menschenrechtsrat UPR

Andreas Zumach2009年2月17日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周末結束了第四輪對聯合國所有192個成員國的人權狀況審核。由此一來,已有64個國家完成了2008年引入的全球階段性審核程序。但人權主義者是否對此寄予了過高期望呢?德國之聲記者評論如下。

https://p.dw.com/p/GvYG
事關全球人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 AP / Montage DW

在新一輪的審核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分別為16個國家分別舉行了長達3個小時的人權聽證會,參加聽證會的人數很多。輪到德國的時候,共有68個國家的大使要求獲得三分鐘的發言時間,而這是按照每天早晨先來後到的順序分發給各國大使的。古巴的人權狀況尤其吸引了100多個國家的關注,但鑑於時間因素,超過三分之一的代表都沒有機會提問。參與氣氛活躍並不意味著參與品質很高。就古巴以及其它幾個國家的聽證情況來看,最先提出的一些問題都與人權沒有太大關係,浪費了寶貴的發言時間。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拖延政策在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權聽證會上都沒有完全得逞,例如中國就必須首次在聯合國歷史上直面對其人權政策的尖銳質疑。而在引入全球階段性審核程序之前,中國總能繞開此類辯論。

總的來說,全球階段性審核程序第四輪聽證會的調子超越了意識形態的紛爭,具體落實到人權個例及其解決方案。但是,如同巴基斯坦在第三輪聽證會中做出的負面表現一樣,沙烏地阿拉伯也以所謂的伊斯蘭傳統為由,粗暴地駁回了與會代表對其人權政策的每一項指摘,從而否認了聯合國大會1948年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的普適性及不可分割性。

其他一些伊斯蘭國家,如摩洛哥、巴林則表現得較為婉轉,至少做出了一種可以就人權爭議展開討論的姿態。

一些西方國家和民主國家在尖銳問題上的反應也很難令人滿意。當大家就印度人權狀況展開激烈討論的時候,印度代表感到無法接受,彷彿這是對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侮辱。德國代表在回答關於難民、移民以及種族歧視等問題的時候,也沒能做到實事求是,而是一味地粉飾太平。

同以往的三次審核一樣,非政府組織也在此輪階段性審核程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他們蒐集、整理的詳盡訊息,許多關鍵性的提問根本就不會擺到桌面上來。正因如此,儘管存在著種種不足,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全球階段性審核程序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