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大扫除时间

Frank Sieren2016年3月4日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中国产能过剩不仅是因为规划缺乏限制,也与该国愈加现代化息息相关。而中国经济不会因此而崩溃。

https://p.dw.com/p/1I6xQ
China Kohlenindustri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H. Guolin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中国上千家煤电厂而言,落幕的时间到了。这些厂子将在今年被关闭。北京开始出手,以便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不仅涉及到煤矿工人,那些陈旧的国企将总共裁减500万至600万的工作岗位。这些企业虽然亏损,但仍然有大量职工;虽然不再具有竞争力,但仍然进行生产。不过,裁员并非唯一办法。

为了避免经济转型过于剧烈,中国钢铁生产商可以依靠国家补贴,在世界市场上低价销售其产品。这样一来钢铁企业将问题出口,世界另一头的工作岗位如今陷入险境。二月初,布鲁塞尔上千名工人及其经理刚刚抗议过中国的廉价钢铁。北京对此无动于衷。毕竟,中国的节缩措施已经够艰难了。仅仅在钢铁和煤炭领域,就精简了18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该行业岗位总数的15%。如此广泛的裁员是20多年以来所未有的。

上亿吨的过剩产能

但是,如果不这样做,这每年6000万吨生产过剩的煤炭没有办法降下来。在未来3至5年,还将有5亿吨煤炭将被淘汰。在钢铁行业,从2008年至2014年,过剩的产能从1.32亿吨增加至3.27亿吨。另外,其他行业的改革也早该进行:水泥生产商在2008年至2014年将其产量从4.5亿增加至近8.5亿吨,几乎翻了一番;而炼油厂将其产量增加了三倍,达到了2.3亿吨。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不过,一切并没有乍一眼看上去那么严重。恰恰相反: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而言,裁减劳动密集型、污染环境的产业非常正常。德国也曾被迫与其煤炭行业告别,而德国并没有因此而垮掉。2014年,总共开采的煤炭量只有760万吨,对比上世纪20年代减少了70%。在1960年,(德国)还有近17000名矿工,如今只有913名。这一点在德国电子行业、纺织行业表现地更为极端:在1955年至1988年,纺织行业精简了40万个工作岗位。

德国类似的经历

德国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反而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对于中国而言,同样也是这样。不过,中国方面的进程更加复杂,也因此更加艰难。就像当年的德国政府一样,中国政府也必须注意,转型不能过于突然。因此,煤炭行业在几十年里都得到了国家补助。这个过程永远不会结束,总会有不再具有竞争的产业岗位被精简,与此同时新工作岗位产生。

恰恰是最近一段时间,这个问题又被提出来:在德国金属和电子产业,什么样的工资水平可以保持该行业的生产竞争力?工人们要求5%的工资上涨;雇主们表示,这样涨幅将会影响德国的竞争力。无论如何,德国的经历显示了:越早开始经济转型,就会越快发现在哪里能够有竞争力地生产、在哪里不行,整个转型就越便宜。在前几任政府之下,北京在时间上很放松,因此这个问题如今更加紧迫。

北京与地方的权力游戏

那些完全依赖煤炭或者钢铁工业的地区,将会竭尽所能,来避开北京关闭工厂的这个决定。北京与地方省份之间的这场游戏,与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与各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没有太大区别。如果动真格的,都是先想到自己。不同于布鲁塞尔的是,北京政府如今格外坚决,已为未来两年准备了折合140亿欧元,用于付请工人工资,清偿工厂的债务。这是一笔好投资。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