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大掃除時間

Frank Sieren2016年3月4日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國產能過剩不僅是因為規劃缺乏限制,也與該國愈加現代化息息相關。而中國經濟不會因此而崩潰。

https://p.dw.com/p/1I6xQ
China Kohlenindustri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Guolin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中國上千家煤電廠而言,落幕的時間到了。這些廠子將在今年被關閉。北京開始出手,以便加速中國現代化進程。這不僅涉及到煤礦工人,那些陳舊的國企將總共裁減500萬至600萬的工作崗位。這些企業雖然虧損,但仍然有大量職工;雖然不再具有競爭力,但仍然進行生產。不過,裁員並非唯一辦法。

為了避免經濟轉型過於劇烈,中國鋼鐵生產商可以依靠國家補貼,在世界市場上低價銷售其產品。這樣一來鋼鐵企業將問題出口,世界另一頭的工作崗位如今陷入險境。二月初,布魯塞爾上千名工人及其經理剛剛抗議過中國的廉價鋼鐵。北京對此無動於衷。畢竟,中國的節縮措施已經夠艱難了。僅僅在鋼鐵和煤炭領域,就精簡了180萬個工作崗位--相當於該行業崗位總數的15%。如此廣泛的裁員是20多年以來所未有的。

上億噸的過剩產能

但是,如果不這樣做,這每年6000萬噸生產過剩的煤炭沒有辦法降下來。在未來3至5年,還將有5億噸煤炭將被淘汰。在鋼鐵行業,從2008年至2014年,過剩的產能從1.32億噸增加至3.27億噸。另外,其他行業的改革也早該進行:水泥生產商在2008年至2014年將其產量從4.5億增加至近8.5億噸,幾乎翻了一番;而煉油廠將其產量增加了三倍,達到了2.3億噸。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不過,一切並沒有乍一眼看上去那麼嚴重。恰恰相反:對於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而言,裁減勞動密集型、污染環境的產業非常正常。德國也曾被迫與其煤炭行業告別,而德國並沒有因此而垮掉。2014年,總共開采的煤炭量只有760萬噸,對比上世紀20年代減少了70%。在1960年,(德國)還有近17000名礦工,如今只有913名。這一點在德國電子行業、紡織行業表現地更為極端:在1955年至1988年,紡織行業精簡了40萬個工作崗位。

德國類似的經歷

德國經濟並沒有因此而削弱,反而變得更加具有競爭力。對於中國而言,同樣也是這樣。不過,中國方面的進程更加複雜,也因此更加艱難。就像當年的德國政府一樣,中國政府也必須注意,轉型不能過於突然。因此,煤炭行業在幾十年裡都得到了國家補助。這個過程永遠不會結束,總會有不再具有競爭的產業崗位被精簡,與此同時新工作崗位產生。

恰恰是最近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又被提出來:在德國金屬和電子產業,什麼樣的薪水水準可以保持該行業的生產競爭力?工人們要求5%的薪水上漲;僱主們表示,這樣漲幅將會影響德國的競爭力。無論如何,德國的經歷顯示了:越早開始經濟轉型,就會越快發現在哪裡能夠有競爭力地生產、在哪裡不行,整個轉型就越便宜。在前幾任政府之下,北京在時間上很放鬆,因此這個問題如今更加緊迫。

北京與地方的權力游戲

那些完全依賴煤炭或者鋼鐵工業的地區,將會竭盡所能,來避開北京關閉工廠的這個決定。北京與地方省份之間的這場游戲,與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與各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沒有太大區別。如果動真格的,都是先想到自己。不同於布魯塞爾的是,北京政府如今格外堅決,已為未來兩年准備了折合140億歐元,用於付請工人薪水,清償工廠的債務。這是一筆好投資。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